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人民幣升值為何不能緩解輸入性通脹

http://www.CRNTT.com   2011-07-19 08:46:08  


 
  根據世界銀行提供的統計數據(中國經濟季報),從2007年以來,中國的勞動生產率便出現了下降的趨勢,國內大多數的研究也表明,自從1990年代末以來,中國的全要素增長率不僅要低於發達國家,而且還出現了下降的趨勢。如果以上的統計分析與實證研究都是可信的,那麼中國當前的輸入性通貨膨脹與分析的第一個渠道無關。

  其實,即便不發生全要素生產率下降的情況,對於像中國這樣一個存在一定規模存量失業的國家來說,通過第一個渠道輸入通脹的可能性也是很小的。其中的道理就在於存量失業會使有關的傳遞失效或者不完全,從而使得所謂的“巴拉薩-薩繆爾森”效應(即基於本國生產率提高而產生的輸入性通貨膨脹)在中國難以形成。

  經濟學常識告訴我們,在存量失業規模足夠大的情況下,除非勞動力市場存在由政府不當幹預造成的扭曲,否則,工資絕無上漲的可能。當工資因為存量失業的約束而不能上漲時,勞動生產率提高帶來的結果只能是資本利潤的增加,而資本所得的邊際消費傾向總是要低於勞動收入的邊際消費傾向,其對物價水平的影響在一般情況下要小於工資上漲對物價水平的影響。這樣,上述那種由工資上漲帶動非貿易品價格上漲而引起輸入性通貨膨脹的傳遞機制也就不起作用了。

  不僅如此,為了出清存量失業,最好的辦法是通過本幣貶值來增加出口。這樣說的邏輯是:存量失業壓制了工資增長(不管是否有沒有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工資不漲就不會有國內消費的增加,因為國內消費取決於恒久性的收入(主要是工資),而不是各種各樣臨時性的補貼,補貼通常不會進入人們的消費函數;為了增加工資和國內消費,就必須增加產出和就業,但是內需不足恰好構成增加產出和就業的瓶頸;為了打破這樣的瓶頸,唯有依靠出口,這正是歷史上所有工業化國家經濟起飛時期都毫無例外地選擇了出口導向的經濟發展戰略的基本原因所在。

  很顯然,當中國這樣一個缺乏技術優勢的新興市場經濟國家進入國際市場時參與競爭時,所能依靠的只能是成本優勢;考慮到技術競爭的調整空間要遠遠大於成本競爭的調整空間,所以為確保成本競爭的優勢,中國就應對名義匯率和實際匯率加以控制,即便不能貶值,也絕不應當隨意地採取本幣升值的做法。

  以上分析表明,中國目前的輸入性通貨膨脹與“巴拉薩-薩繆爾森”效應無關。這樣,中國之所以會發生輸入性通貨膨脹的合理解釋只能是國際原材料價格的上漲。而最近的統計數據告訴我們,自從2000年以來世界主要原材料價格都出現了非常瘋狂的上漲,其上漲的幅度之高早已和基本面沒有什麼關係,純粹是由流動性衝擊造成的。

  2000年,世界經濟同時出現了三個拐點:其一是納斯達克股票市場暴跌,標誌著以因特網為主導的高科技產業的高頻率原創活動已經趨於枯竭,成本競爭開始了,而這必導致高科技產業盈利能力的下降,於是大量的資本開始撤出納斯達克股票市場;其二是世界FDI占全球GDP的比重也在2000年開始趨於下降;其三是世界固定資產形成占全球GDP 的比重也開始大幅下降。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