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 
陳寅恪家族:追尋百年的獨立與自由

http://www.CRNTT.com   2011-07-24 10:55:31  


1939年秋在香港。左起:陳小彭、陳寅恪、唐篔、陳美延(前小童)、陳流求。
 
走出江西鄉野的客家人

   陳家在長沙湘江東岸城北通泰街居住多年,1890年7月3日,陳寅恪出生在通泰街的“蛻園”。

  “我叔公(陳寅恪)跟我父親(陳寅恪侄子陳封懷)在一起時,說的是長沙話。”如今在中科院華南植物研究所工作的陳貽竹向本刊記者回憶。

  長沙只是這個四處奔波的家族暫時的居處。他們最早的家,在江西修水竹塅贛北幕阜山腹地的一處山村。修水古稱義寧,所以陳家被稱為“義寧陳氏”。

  “最近忙的是陳家大屋的保護。”陳貽竹說。竹塅村陳家祖輩居住之所歷史已超過兩百年。陳家大屋門前的場地上,竪著用紫紅麻石條砌就的旗杆石和旗石墩,頂部正中鑿有竪旗杆用的圓孔。旗杆石為陳寶箴中舉時所竪,刻著“清鹹豐元年辛亥陳寶箴中舉竪”;旗石墩是陳寶箴之子陳三立中進士時所竪,刻著“光緒己醜年主政陳三立”。

  義寧陳氏為客家人,在竹塅已經住了幾代,承續著耕讀傳統,但一直未有人考取功名。直到鹹豐元年(1851年)八月,年方二十的陳寶箴中了舉人。

  陳寶箴中舉時,滿清王朝的統治正面臨巨大威脅。1851年,在廣西桂平金田村,另一位客家人的後裔洪秀全建立太平天國。鹹豐帝詔令各地創辦團練以禦太平軍。陳寶箴的父親陳偉琳創辦義寧州團練,陳寶箴協助其父幫辦團練。

  1854年春,一支太平軍進攻義寧泰鄉。陳偉琳率泰鄉團練拼死相抵,勞累過度,病倒不起,於八月去世,給陳寶箴留下的遺訓是:成德起自困窮,敗身多因得志。

  1860年,陳寶箴進京會試落第。他並未馬上返鄉,而是與各地應試的舉子切磨道義,結交了眾多“雋異方雅之士”。其中,他與易佩紳、羅亨奎尤為要好,被稱為“三君子”。

  這一年,京城發生了一件大事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國難當頭之際,陳寶箴無心在京等待三年後的考試,趕赴湖南投入軍營。他到湖南之前,好友易佩紳、羅亨奎已奉湖南巡撫駱秉章之命,招募了一支千人義勇軍“果健營”,駐守湘西,配合清軍抵禦太平軍的來襲。

  不久,翼王石達開率領十萬太平軍猛攻“果健營”,義勇軍累月死守,糧草行將耗盡。陳寶箴冒死雪夜從小道潛行至永順求援,並馬不停蹄押運糧草返回軍中。“果健營”鞏固了防守,太平軍久攻不下,退兵而去。陳寶箴與“果健營”自此揚名。

  1863年,陳寶箴來到兩江總督曾國藩安慶駐地。此前,曾國藩已對義寧團練大為激賞,對陳寶箴也有耳聞,數次邀他加入幕府,並贈其一副對聯:“萬戶春風為子壽;半杯濁酒待君溫。”進入曾幕的陳寶箴如魚得水,被譽為“海內奇士”。

  幾年後,曾國藩調任直隸總督,督辦直隸、山東、河南三省軍務。陳寶箴隨後也入京覲見,“以知府發湖南候補”。不久,他將家眷從江西竹塅接到了湖南長沙。

  “陳寶箴是這個家族走向全國的關鍵人物,他是一個轉折點。在江西,土客矛盾使得客家人只能在偏遠的地方生存,種的是最差的田,常年吃的是紅薯。作為客家人,他們只能靠個人奮鬥,沒有其他根基。義寧陳氏的歷次遷徙中,恐怕這一次遷移意義最為重大。陳姓歷代先人為之奮鬥上百年的家族崛起,最終通過陳寶箴的走出竹塅得到了實現。”對義寧陳氏頗有研究的學者張求會為本刊記者分析。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