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從“國進民退”到“央進地退”

http://www.CRNTT.com   2011-09-13 08:28:34  


 
  邊界之爭

  文章分析,國有企業有邊界嗎?邊界到底在哪里?

  國有經濟結構和布局調整始於1999年,當時中共十五屆四中全會通過的 《中共中央關於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指出了國有企業的改革方向:“有進有退”,“有所為有所不為”。

  哪些領域進,哪些領域退?《決定》給出了具體的答案:要加強三種行業和兩類產業:國家安全行業;自然壟斷行業;提供重要公共產品和服務的行業;支柱產業以及高新技術產業中的重要骨幹產業。

  同時,《決定》還指出:“在其他行業和領域,鼓勵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在當時,業界將此普遍理解為國家所要控制的只是三種行業和兩類產業,此外都要放開,國有企業要從競爭性行業退出。

  國有企業從一般競爭性領域退出的高峰隨即出現,各地政府都搶在國資委的前面處置國有資產。一時間,外資、民營併購、管理層收購此起彼伏,收購國企成為民營企業家最熱衷的話題。

  轉折來自於2004年8月,郎鹹平在復旦大學以《格林柯爾:在“國退民進”的盛宴中狂歡》為題發表演講,“郎顧之爭”開始打響,隨著對國有資產流失等話題的爭論,中國高層對國企改革的思路開始發生變化。

  2005年,國資委官員也開始在不同場合否定“國有經濟應當從一切競爭性領域全部退出”的觀點,認為這種觀點是對國有經濟“有進有退”的片面理解。

  2006年底,國務院最終確定七大涉及國家經濟命脈和國計民生的領域,同時提出競爭領域將國有企業推向市場。

  在當時的市場環境下,業界普遍認為一旦進入市場競爭,國有企業必將逐步退出市場。甚至,業界迅速勾勒出了100多家央企未來的進退路線圖。

  但事實的發展顯然超出了業界預期。因為政策對央企的扶持,和央企自身實力的不斷壯大,2007年開始,國進民退、新國有化的聲音不絕於耳。

  質變發生在了2008年四季度開始的全球性金融危機。為了應對經濟危機的衝擊,中國政府迅速出台以4萬億刺激計劃為主的一攬子GDP“保八”計劃。而政策對“共和國長子”的傾斜也顯而易見,這一刺激計劃中近九成的項目都被國有大中型企業拿下,央企更是成為大規模投資的最大受益者。

  與此同時,國有經濟的地位和作用也在這一階段再次得以鞏固甚至被放大。一方面是緣於國有企業作為政府借以實現宏觀調控的有效手段,快速有效地將中國經濟從世界經濟衰退大潮中托起;另一方面,中央企業憑借在汶川地震、南方冰凍災害等自然災害面前的承擔社會責任的優秀表現,也開始榮膺“共和國長子”的稱號。

  不過,祝波善提醒說,部分“長子”們的壟斷行為,以及客觀上的不公平競爭,讓人們逐漸感受到,“長子”有“獨子化”的內在訴求,這一點需要警醒。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