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太平天國:中國的“西化而非現代化”大潮

http://www.CRNTT.com   2011-09-25 11:50:44  


 
  不過,教義(也可以說是“文化”)相近者之間的關係是否就會比教義或“文化”相距最遠者的關係好處,歷來就是不確定的。歷史上的宗教戰爭經常發生在同一宗教的不同教派(如基督教中的天主教與新教、伊斯蘭教中的遜尼派與什葉派)之間,甚至是同一教派的不同支派(如新教中的塔波爾派與聖杯派、聖公會與再浸禮派、路德派與加爾文派等)之間,因為越是相近的門派,越容易產生“正統”之爭,造成激烈的競爭關係,反倒是八竿子打不著的宗教,可以相安無事。事實上,源出近東的三大宗教(基督教、猶太教和伊斯蘭教)本同出閃米特一神信仰,相似之處很多,可是歷史上這三者之間的你死我活的鬥爭,遠遠超過它們和佛教、儒教等絕不相類者的衝突。這道理也是一樣的。

  太平天國一方面對基督教有強烈的認同,但另一方面他們的基督教知識十分貧乏,甚至不知道世界基督教存在著哪些派別,一聽到對方也崇拜上帝、耶穌,就很親熱,覺得是“洋兄弟”,大家都是“天父”之子、“天兄”之弟,天下基督徒是一家人。而且在他們的概念中,“天父、天兄、天王”都是一元化的,既然大家都信天父上帝、拜天兄耶穌,那就應當擁戴天王洪秀全。於是這種概念中的天王,成了類似羅馬教皇那樣的世界教徒領袖,而且在既不懂教派多元、又實行政教合一的情況下,比羅馬教皇還要了得:他應該既是超教派的宗主,也是教俗兩界共同的領袖。

  在這方面,中國傳統的“天朝上國”虛驕也摻和進來,所謂“四夷賓服,萬國來朝”。本來,清廷在鴉片戰爭時就是這樣看待“夷務”的。可是經過鴉片戰爭和英法聯軍之役,清廷在大吃苦頭之後,終於明白了一些近代國際關係規則。而太平天國仍然不明白,於是在對外交往中就出現了一種十分奇特的悖謬:一方面天朝當局聽說來了“洋兄弟”就很高興,以為是一家人,與作為敵人的清朝“滿妖”相反。但另一方面又把人家當作天王的藩屬,以為是來稱臣朝貢的,於是要求人家行跪拜等為臣之禮,乃至做出一些自以為親昵、對方卻覺得是侮辱的言行——典型的如一位天朝官員曾向英使詢問:聽說“聖母瑪利亞有一美麗的妹妹”,你們能否使她嫁給天王?(轉引自簡又文:《太平天國典制通考》,香港:簡氏猛進書屋1957年版,中册775頁)洋人對此自然大為反感,覺得反不如清朝“明事理”了。

  當時的西方列強在國內都已政教分離,國際關係上更是利益優先。現在講中西交往和衝突,好像不講到“文化”就不夠“深刻”,但實際上,國際矛盾首先是利益的衝突,其次是制度的扞格,而“文化”的對立往往是被誇大的。對於列強來華謀取種種利益,清朝已經反應遲鈍,而天朝的反應比清朝還要遲鈍得多。一方面,天朝並無主權觀念,甚至不知道外國兵艦在自己的江河上行駛是要征得自己批准的;另一方面,天朝又不能像《北京條約》後的清朝那樣,保護列強的在華利益。因此不少列強寧可與清朝打交道。這與太平天國是否“愛國”其實沒多大關係,而天朝的“西化”,對此也毫無幫助。而就制度來說,資本主義列強要在中國做生意,他們雖是基督徒,但資本主義卻是一個世俗化的制度,宗教狂熱的天朝要把中國變成一個龐大的修道院,這未必如清帝國雖非資本主義、但卻世俗得多的制度更合乎他們的需要——說穿了就是做買賣的需要。

  因此無論就利益而言還是就制度而言,西方列強最後都寧願選擇與清朝合作,就不奇怪了。

  來源:2011年09月22日12:22南方報業網秦輝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