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冷漠是怎樣煉成的?

http://www.CRNTT.com   2011-10-21 10:46:42  


2007年9月彭宇因扶起被撞到的老人卻被判罰13.6萬元(最終賠付4萬元),一審敗訴,當事人彭宇禁不住流下眼淚。
  中評社北京10月21日訊/10月13日,廣東佛山兩歲女童小悅悅被車撞後遭到碾壓,十餘名路人目擊卻無人救援,最後只有拾荒阿姨陳賢妹將孩子救起。路人的冷漠又一次成為了爭議焦點,拋開法律、急救常識以及道德的問題不談,為何路人連一個120救助電話都不打?我們試圖通過一系列心理學層面的分析來解讀,人們的這種冷漠是怎樣煉成的。

  ■ 權威效應:讓人類學會“明哲保身”

  所謂“權威效應”,又稱為“權威暗示”效應,理論上原本指的是一個人因為地位高,有威信,那他的行為就容易引起別人重視,並讓他們相信其正確性。“權威效應”普遍存在,其實是由於人們有“安全心理”,即人們總認為權威人物往往是正確的楷模,服從他們會使自己具備安全感,增加不會出錯的“保險系數”。所以一旦權威認定了某件事,這件事的處理方式,就往往成了人們處理類似事件的參考標準。

  從另一個層面來看,也有負面的權威效應,這種效應可被視為一種經驗,這些都會在人的經驗中留下痕跡,影響之後的行為。像在此前發生在2006年因為扶起被撞到的老人卻被判罰13.6萬元(最終賠付4萬元)的“彭宇案”以及2009年天津車主許雲鶴扶起倒地老人反被起訴事件,這些作為一種負面的“權威效應”形成一種條件反射,讓人們在救人之前先考慮明哲保身。

  這也是美國加州對2004年萬聖節發生的好人救助車禍者反被起訴一事之後,在2009年6月25日,加州議會以75:0票通過“好心人免責條例”。這一保護做好事者的法律,目的就是破除負面的“做了好事不至於反而惹麻煩上身或被告上法庭”的“權威效應”。

  ■ 自我中心性:人類的行為的第一出發點

  人類是社會性的生物,其所生活的環境,所交往的人都會對心理和行為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即便是一種暫時氛圍,也能對我們的行為產生意料之外的巨大作用。人類心理一方面依存於群體,另一方面又極其在意自己的利益,看似十分矛盾。但人類對群體的依存,正式為了更有效的維護自己的安全和利益,這一點在進化的角度無可厚非。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