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魯迅解剖辛亥革命

http://www.CRNTT.com   2011-10-24 15:03:31  


 
延伸閱讀:魯迅對辛亥革命的反思

  2010年11月18日 來源:辛亥革命網 作者:王龍飛 

  和陳獨秀一樣,魯迅參加過辛亥革命;和胡適一樣,魯迅搞過專門的學術研究,但是他仍然迥然不同於他們。在中國近代思想史上,只有他才是真正深刻的。 

  1910年,而立之年的魯迅在紹興中學任教員兼監學,次年九月,紹興光複,魯迅任紹興師範學校校長。1912年,南京臨時政府成立,應教育總長蔡元培之邀,魯迅任教育部部員,同年五月隨部抵京,任教育部社會教育司第一科科長,八月被任命為教育部僉事。此後政權更迭,魯迅也隨之沉浮。魯迅的這一段經歷表明,作為辛亥革命的親歷者,他既能近距離觀察辛亥革命,還有機會置身其中體驗辛亥革命。在這個基礎上,作為文學家和思想家的魯迅對辛亥革命的反思也格外值得關注。正如李澤厚在《中國現代思想史論》中所說:“魯迅是完全不同的人物。和陳獨秀一樣,魯迅參加過辛亥革命;和胡適一樣,魯迅搞過專門的學術研究,但是他仍然迥然不同於他們。在中國近代思想史上,只有他才是真正深刻的。”

  大體上,魯迅對辛亥革命的反思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革命嚴重脫離社會大衆

  1919年5月發表的《藥》,便是批評革命黨人脫離民衆的重要作品。作品中的革命者夏瑜,在清朝的獄中、屠刀前,大義凜然,視死如歸。然而,故鄉的人們對他的犧牲反應卻十分冷淡:在古口亭口,人們伸長脖子,爭先恐後“鑒賞”殺人的勝舉;刑場上,農民華老栓捧著辛辛苦苦積攢下來的錢去購買烈士的鮮血,作為給兒子治病的“良藥”;小茶館裡,百無聊賴的茶客也把革命者的犧牲作為談資。用魯迅自己的話說就是:“《藥》描寫群衆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或者因群衆的愚昧而來的革命者的悲哀;更直捷地說,革命者為愚昧的群衆奮鬥而犧牲了,愚昧的群衆並不知道這犧牲為的是誰,卻還要因了愚昧的見解,以為這犧牲可以享用……”

  1921年開始發表的《阿Q正傳》則是以辛亥革命前後的中國社會現實為背景,從鄉村的角度反映了革命在農村缺少啓蒙和宣傳。未莊盡管地處革命中心之一的浙東,但革命的宣傳基本沒有波及到這裡。在白舉人來未莊之前,未莊人對革命一無所知,直到革命黨人進城了,全村人心才搖動起來,但革命究竟是怎麼回事,卻毫無知曉。阿Q由於曾在城裡“觀賞”過殺革命黨人,算是未莊人中對革命黨多少“知道”一點的人。阿Q嗅到了一點點革命的氣息,開始萌發“造反”念頭的時候,首先想到的就是去投革命黨。可是“他生平所知道的革命黨只有兩個,城裡的一個早已‘嚓’的殺掉了,現在只剩了一個假洋鬼子。”對於阿Q來說,只能投假洋鬼子了,而當阿Q被假洋鬼子的哭喪棒趕走,“他所有的抱負,志向,希望,前程,全被一筆勾銷了。”種種荒唐可笑的言行,顯示了辛亥革命離一般群衆是多麼的遙遠,特別是占中國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民,這也就決定了革命黨人早早陷入孤軍奮戰的境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