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網絡倒逼改革成為官民互動新樣本

http://www.CRNTT.com   2011-11-20 08:22:19  


 
  所以,當李剛成為“我爸爸是李剛”中的“李剛”時,它就不再是一個大眾化的名字了,而是代表一種民怨和呼聲。中國社會近三十年的一個進步就在於,民眾可以在知悉李剛們的陰暗後,以輿論的冷暴力與之對抗。

  溫州動車脫軌事故之前,有關高鐵的零星批評見諸報端,但尚未引發輿論廣泛關注。動車事故發生後,輿論以山呼海嘯之勢對其展開批評,有關高鐵大躍進發展的報道與批評超越了事故技術層面,並上升至發展理念的反思。有論者認為,“動車事故已經傷害到中產階級,將進一步導致這個社會的離心傾向。”不僅因為這次動車事故中的傷亡者大都屬於中產階級,還因為參與圍觀的人群不再只是懷有惻隱之心的善良的人。在這起動車事故中,那些並未被視為“公共知識分子”的公眾人物(比如姚晨)也參與批評。缺乏信心的人群不再局限於蟻族、窮二代等赤貧階層,還有那些“先富起來”的人。鐵道部在此期間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輿情危機,包括此後新聞發言人的不當言論, 都未能起到溝通、體恤民意的作用。不僅如此,此後民意繼續發酵,直接影響了國家高鐵發展步伐,以對高鐵發展的反思為契機,過去那種“跨越式發展”的理念也受到批評,根據《南方周末》記者的考證,第一次提出“跨越式發展”是在1999年,經過近十年的積累,如今網上的“跨越式發展”搜索結果已經超過了2700萬個。一起事故引發出對一個時代發展的反思。事實上,類似這種反思早已見諸各個領域,從日本地震後,國家對核電站發展的謹慎態度,到各地對化工企業的抵制,其背後是對“發展是硬道理”發展理念的廣泛質疑。動車事故宣告了一種由民間倒逼政府改革的現象日趨普遍,對此,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沈陽教授認為,“微博是清末火車,到了用網絡倒逼改革的時候了。”

  近年中國社會的變遷動力主要來自民間。著名政治學學者劉軍寧也認為,“中國變革的動力必將來自於社會,而不是來自於頂層。”作為一種力推改革的另類方式,逼是一種冷暴力,它不是簡單地來自群眾的激情,也並非因為一兩個好事者的肆意煽動,而是量變到一定程度後的必然反應。如果說暴力是最後的理性(賽加特語),那麼,輿論倒逼就是革命前的理性,通過輿論的山呼海嘯之勢,網絡短時間內聚集民意,反映普通民眾的社會心態和真實需求。民眾對體制的擺出的逼迫之勢,既是溝通的表示,也是一種示威。

  如果說,類似動車事故期間,民眾對高鐵降速的普遍共識尚有大眾民主“多數人的暴政”的嫌疑,那麼,2011年其他幾個網絡倒逼政府改革的事例就更能說明這種現象的理性成分。個人所得稅改革在年中成為輿論的焦點話題,初期,3000元的起徵點受到輿論的廣泛批評,在徵求意見階段,民間要求提高起徵點的呼聲持續不斷,尤其是當專家學者的介入,個人所得稅制度存在的問題,徵收的意義等,受到廣泛的披露與討論。輿論要求提高起徵點不是簡單地基於“窮人的倫理”,而是有著廣泛的生活經驗基礎。值得注意的是,這樣的呼聲也得到了大量經濟學家的支持。正是在網絡輿論倒逼的壓力之下,最終的個稅改革方案在原草案的基礎上將起徵點提高了500元。即便如此,在CPI居高不下的情況下,民生多艱的討論貫穿2011年始終,而稅負作為一種沉重的公共負擔,自始至終都是焦點話題。有關中外物價、稅賦的比較始終是網絡話題的熱點,鑒於民間的熱烈反響,最大的黨報《人民日報》還為此專門報道澄清,指出中國物價並不高的例證,而針對個稅的討論,《人民日報》則肯定了網貼“香港單身青年年收入17.8萬,只需繳稅729港元”的事實。這些中肯的回應無一不是網絡倒逼的結果,類似的現象在以往是不可想象的。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