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金球獎不救贖《金陵十三釵》

http://www.CRNTT.com   2012-01-18 14:41:34  


 
  一部電影的優劣,自然是不能以角逐國際大獎的成敗而定。但是,《金陵十三釵》以“一切都向好萊塢看齊”的追求而在美國遭受的批評和抵制,相比較於《別離》向觀眾表現的電影家對生活真實的尊重和電影藝術的誠意。因此,1950年出生的張藝謀導演能否從1972年出生的法哈迪導演身上借鑒到一點積極的電影精神呢?

  我認為,對於那些如《金陵十三釵》一樣標舉“一切都向好萊塢看齊”的“全球化”旗幟的中國電影,《別離》給我們兩點重要的啟示:其一,中國電影的發展,需要的是立足於本土的國際化視野,而不是盲目模仿的“全球化”技術;其二,在這個高技術化的時代,堅持現實主義精神,即真誠關注社會人生,是電影生命的根本之源。如果中國電影家能夠從目前以投資昂貴為“大”、以包攬國際明星為“強”的誤區中走出來,能夠以深刻的誠意,進行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當代中國生活的感受和追問,中國電影的未來必然別有洞天。

相關鏈接:許子東評《金陵十三釵》:魯迅說透了張藝謀

  2012年01月16日08:39 來源:羊城晚報

  許子東 香港嶺南大學教授兼中文系主任

  《金陵十三釵》畫面驚艶,情節精彩,看完後又使人感到鬱悶(藝術能使人鬱悶是一種成功)。但為什麼鬱悶呢?我已在“衆議院”寫了兩篇短文,卻覺得仍然詞不達意。沒想到魯迅在1925年《論睜了眼看》中的一段話,卻早已道出我的觀後感:

  “中國人的不敢正視各方面。用瞞和騙,造出其妙的逃路來,而自以為正路。在這路上,就證明著國民性的怯弱、懶惰而又巧滑。一天一天的滿足著,即一天一天的墮落著。但有覺得日見其光榮。在事實上,亡國一次,即添加幾個殉難的忠臣,後來每不想光複舊物,而只去贊美那幾個忠臣;遭劫一次,即造成一群不辱的烈女,事過之後,也每每不思懲凶,自衛,卻只顧歌咏那幾個烈女,仿佛亡國遭劫的事,反而給中國人發揮“兩間正氣”的機會,增高價值。(重點號為引者所加)

  某日節目空隙(去廣告時間),和文道比較胡適和魯迅。他說早年喜歡胡適,現在更理解魯迅。我覺得,藥方是胡適的好,病症是魯迅看得透。

  在同一篇雜文里,魯迅又說:“文藝是國民精神所發的火光,同時也是引導國民精神的前途的燈光。……中國人向來因為不敢正視人生,只好瞞和騙,由此而生出瞞和騙的文藝來……沒有衝破一切傳統思想和手法的闖將,中國是不會有新文藝的。”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