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婚前守貞教育:很傻很天真

http://www.CRNTT.com   2012-02-13 11:27:55  


貞操觀念是男權社會產物,本質是將女性商品化成為男人的附屬品
  中評社北京2月13日訊/38歲的單身女碩士塗世友建全國首個貞操網“押品貞操網”,倡導婚前守貞,並在微博上曬處女鑒定報告,自稱“貞操女神”。去年亦有人大代表柏萬青拋出“貞操是女孩最貴重的陪嫁”這樣的雷人論調。自己選擇婚前守貞當然是個人自由,但不意味著這需要推而廣之。

  一、貞操觀念從何而來?

  貞操觀念源於私有制的強化,“血統論”和“財產繼承的需要”催生貞操觀念

  貞操觀念的出現,與私有制的發展密不可分。一夫一妻制確立以後,出於維護私有財產及維護家族利益的需要,男人要求後嗣必須是自己的血統,不允許“野種”搶奪自己的財產。因此,為了確保所生的人事自己財產的合法繼承人,男人勢必對女人有所要求,貞操觀念應運而生。在人類婚姻向單混形式轉化的過程中,有的地方甚至有殘酷的“殺首子”習俗,確保本血緣子女的財產、門第繼承權,這也是強化私有制的一種手段。但貞操觀剛出現時,並不像後世那麼嚴厲,呂思勉在《中國制度史》一書中說:“蓋古代男女際會,本極自由,雖以禮法束縛之,終非旦夕所能變也。”它有一個從無到有、從寬到嚴的歷史發展過程。

  貞操觀念在宋代以後成為精神桎梏,“存天理,滅人欲”,“餓死事小,失節事大”

  就中國而言,先秦時期的貞操觀念比較溫厚,雖然《禮記》中有“夫死不嫁”之所,但對婚前要求不多,也僅是寬鬆的倫理思想,並未成為普遍的社會心理。秦漢時期貞節觀念有所發展,漢朝經學家劉向編《烈女傳》,女聖人班昭又撰寫《女誡》,為女子制定規範,其中“貞順”、“節義”等為重要內容。到了公元531年,隋高祖楊堅下詔令:“九品以上妻、五品以上妾,夫亡不得改嫁。”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以法令的形式禁止一部分寡婦改嫁。

  貞操觀念真正深入人心,是在宋代以後。經周敦頤、二程、朱熹等理學大師們的大力提倡,“存天理,滅人欲”,“餓死事極小,失節事極大”這一套說教逐成為人們的精神桎梏。到元、明兩代,貞節觀念則被推到了極致,婦女不但不能涉及於性的淫污,連皮膚和手臂也不能和除丈夫以外的其他男人接觸。元大德年間有一寡婦馬氏,乳生瘍,恐為男子看見,不醫而死。元明善作了《節婦馬氏傳》,對此大加褒揚。到了清末民初,才有學者和知識分子從男女平等、追求個人自由等角度對封建“貞操觀”展開了批判。

  二、婚前守貞教育矯枉過正

  婚前守貞教育多為“恐嚇式性教育”,片面誇大婚前性行為的危害。

  如果說倡導婚前守貞,旨在讓青少年在性行為上注意安全,更加謹慎,其實是有積極意義的。但無論是“押品貞操網”,還是此前浙大的“婚前守貞課”,都是片面化的性教育。押品貞操網上的公告裡寫道:“男人只有找到一個處女,才能生下一個屬於他的真正純潔基因的孩子。處女初夜時,男子精子進入體內,發生自溶。女人以後和老公懷的孩子可能會像初夜的男人。”很多婚前守貞的教育更是將“婚前性行為”等同於“性濫交”“懷孕”“性病”,完全是恐嚇式性教育。

  性學家方剛曾經概括了恐嚇式性教育的三大特征:第一,只講關於性的負面信息,專講性會讓人得病。一些放映的視頻裡面充斥著性病就和艾滋病的恐嚇。第二,誇大關於性的負面信息。似乎只要有婚前性行為,就必定有悲劇發生。甚至個別案例稱,有婚前性行為的人80%婚後都會離婚。第三,偷換婚前性行為的概念。事實證明,若兩人相愛相守,婚前性行為也可以是非常安全的。而在偷換過概念的性病艾滋病恐嚇中,婚前性行為似乎都是“淫亂的”、多性夥伴的、高風險的……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