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管清友:中國經濟的第四次機遇

http://www.CRNTT.com   2012-05-31 08:24:53  


 
  2008年以來的金融危機終結了20世紀70年代“大滯脹”以來世界經濟經歷的20多年“大緩和”的繁榮周期,中國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遭遇空前的困境,新一屆中國政府面臨很大考驗。由於危機的衝擊,主要經濟體都在調整內部經濟結構,對外經濟政策趨於保守,經濟全球化的趨勢發生逆轉,其深度和廣度已遠不及此前,加入WTO所帶來的“外貿紅利”已經消耗殆盡,推動中國經濟繼續快速發展的動力將主要來自於國內改革。如果僅僅是全球化的外部環境逆轉,我們還可以通過國內的改革來彌補;如果在這一背景下,中國的市場化改革也發生逆轉,國內改革向“左”轉向逆市場化的方向,那麼兩個逆轉的叠加將把中國經濟推向萬劫不複的深淵。

  在過去三十多年中,改革與轉型這樣的制度變遷始終是推動中國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無論是20世紀80年代的農村改革、城市改革,還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南巡講話推動的市場化改革,90年代中後期的國有企業改革,其方向都通過重大的制度變革推進中國經濟的市場化進程。此次金融危機之後的經濟複蘇,與世界其他國家一樣,是一次以貨幣膨脹換取經濟複蘇的經歷。我們也有理由相信,沒有重大的結構調整和制度變革,這種複蘇是不可持續,大規模的貨幣膨脹必然帶來嚴重的後果,這些後果將不斷顯現。中國經濟要獲得重生,必須進行深入的制度變革和轉型。未來的決策者,在這一點上恰恰是可以大有作為的。

  依照目前的觀察,城鎮化、社會政策、生產要素價格改革、分配制度改革可能是未來政府經濟工作的四個重點,而城鎮化則是最主要抓手。推動城鎮化將帶動整個經濟進入新一輪增長,同時也必然要改革傳統的土地制度改革,其難度可想而知,其裡程碑意義可謂巨大。醫改、社保等社會政策方面的改革已經得到很大推進,惠及民生的社會政策將是未來深入推進的重要領域。而資源能源價格等生產要素價格及其形成機制的改革是中國實現科學發展、綠色發展的基礎,只有這項改革啓動,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才有保證。分配制度的改革十分緊迫,國企改革、稅制改革也必然觸動各方利益,需要極大的勇氣和決心。

  總體而言,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主要方向是放鬆國家管制和政府幹預,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推行市場化,與世界經濟接軌,農村改革、城市改革、國企改革、住房改革,莫不如此。中國改革開放的歷程,是一種“自發”式變革,其特點是“摸著石頭過河”,並逐漸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未來的改革,依然是國家放鬆管制的博弈,但會有更多“頂層設計”的色彩,其過程是由國家管制轉向國家治理和政府服務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其目標是實現“良治”(good governance)。按照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定義,“良治”是政府機構為了國家和全球的共同利益,通過合理的、連貫的、廣泛的程序,確保管理機構高效和民主地運轉。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