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郭震遠:國家認同缺失 影響兩岸關係

http://www.CRNTT.com   2012-08-31 00:18:00  


 
  然而必須看到,儘管台灣出現了日益明顯的兩岸國家認同缺失的趨勢,但強烈的中國文化認同,仍然是兩岸之間最有效的“粘結劑”之一。強烈的中國文化認同和緊密的兩岸經濟融合,以及充分的軍事準備,將最終遏制任何“台獨”企圖的實現。但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現在,這三個要素都不會,也不能自動地、直接地促成台灣兩岸國家認同的強化。必須以這三個要素為基礎,把握導致台灣兩岸國家認同缺失的基本原因,積極開展有針對性的工作,才能有效改變其發展趨勢,進而構建和強化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時期的兩岸國家認同。

        “台獨”史觀和“台灣主體意識”
        是破壞台灣兩岸國家認同的基本因素

  除了有著強烈文化認同的背景下,台灣兩岸國家認同的缺失日益嚴重之外;引起大陸人士關注的還有,在兩岸經濟合作、人員交流大發展的同時,台灣的兩岸國家認同缺失日益明顯,這同樣也是不合常理的現象。一般說來,經濟合作、人員交流的發展,應該有利於國家認同。但上一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在兩岸之間實際發生的,卻是兩岸經濟合作、人員交流與台灣的兩岸國家認同缺失同步、持續的發展過程。台灣的兩岸國家認同缺失不合常理的擴大,表明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台灣島內出現了一股否定兩岸國家認同的思潮,而且迅速強化,已足以遮蔽兩岸文化認同、經濟合作、人員交流對於島內的兩岸國家認同的促進作用。這就是以“台獨”史觀為核心、以所謂的“台灣主體意識”為主要包裝的“台獨”思潮,必須對之高度重視。

  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以來,隨“台獨”勢力在島內的坐大、膨脹,以及執政,“台獨”思潮在島內氾濫。但具有諷刺性的是,近三十年中,“台獨”思潮並沒有形成系統、完整、嚴密的理論體系。這是“台獨分子”急於奪取政權,心態十分浮躁的結果。同時,“台獨”思潮逆時代潮流而動,背棄民族大義,因而,必然理不直、氣不壯,自身即不可能形成完整、嚴密的理論體系。但梳理史明、杜正勝等所謂的“台獨理論家”的相關論述,以及李登輝、陳水扁等“台獨”頭面人物的言論,如“兩國論”、“特殊的國與國關係”、“一邊一國論”等,仍然可以看到比較清晰的、所謂的“台獨史觀”的脈絡。所謂的“台獨史觀”,同樣沒有完整、嚴密的理論體系和系統,其基本內涵實際上就是簡單的兩句話,即台灣與大陸,“你是你、我是我,互不相干”,並以此構成了“台獨”思潮的核心。“台獨”的所謂“理論家”和政客們,在無法否認絕大多數台灣民眾與祖國大陸不可分割的血緣、親緣和情緣的局面下,極力鼓吹他們並不久遠的祖輩們移居台灣後,走了一條與大陸不同的發展道路,包括所謂的“多民族融合形成的台灣民族”,即融合了所謂的南島民族,甚至荷蘭人、日本人的血統;在台灣島形成了面向太平洋的,所謂的“海洋民族”;具有與所謂“大陸民族”的“保守”,完全不同的“開放、進取”的“民族特性”;受惠於日本的殖民統治,台灣的“現代化早已起步”,“台灣民族”已成為“現代化的、具有民主意識和素養的民族”。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