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民營經濟更應培育打造新優勢

http://www.CRNTT.com   2012-10-03 09:48:20  


 
  其次,從政策角度而言,在出台系列扶持政策的基礎上,要抓落實到位,並逐步轉向制度保障。

  一是推進改革,尤其是打破部分領域行政壟斷和國企壟斷。行政壟斷的範圍過寬、程度過深導致市場經濟作用發揮不充分。壟斷行業是深化改革的焦點,也是難點所在,改革攻堅階段必須打破壟斷,破除既得利益格局。加快建立各種有效競爭的格局,加快在壟斷行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加快推動現代法律制度的建設,逐步建立和完善公開、透明、有力的監督管理體系。推進壟斷企業組成多元化改革,允許非公有制經濟進入壟斷行業參與競爭。

  二是既有政策重在落實到位,防止出現“政策空轉”。今年以來,中央各部委密集出台關於《國務院關於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若幹意見》即“新36條”的40多個實施細則。從“舊36條”到“新36條”,一個根本的提升是從“允許非公有資本進入壟斷行業和領域”變成“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入法律法規未明確禁止准入的行業和領域”。

  然而,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破除一些領域和行業對民間投資的限制,絕非一日之功。在一些具體的難點問題上,更是要真抓實幹。比如落實民營企業減稅讓利政策措施,解決民營企業融資難問題。應較大幅度對民營小微企業進行減稅,逐步改革針對小微企業的“先征後返”企業所得稅稅收政策。在融資方面,應鼓勵民營企業參與資本化運作,進一步拓寬融資渠道:鼓勵銀行積極地向民營企業貸款;盡快允許開辦私人銀行或民營股份商業銀行;降低民營企業股票發行和上市的門檻。

  三是在鼓勵民營企業走出去、主動參與國際競爭方面,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民營企業已經成為中國企業“走出去”的重要力量,具有其獨特的競爭優勢和重要意義,民營企業的境外投資總體上機遇大於挑戰。一方面,民營企業在發展中國家的投資能夠化解國內的成本壓力,實現國內外資源的優化配置,同時可以避免一些國家針對中國商品的反傾銷;另一方面,民營企業應積極向發達國家進軍,尋找和引進先進技術,在走出去中不斷壯大自己。

  今年6月29日,發改委會同外交部、工信部、財政部、商務部、央行、海關總署、外匯局等部門聯合發布《關於鼓勵和引導民營企業積極開展境外投資的實施意見》,重點從大力加強宏觀指導、切實完善政策支持、簡化和規範境外投資管理、全面做好服務保障和加強風險防範、保障人員資產安全等五個方面提出了18條主要措施。

  事實上,“走出去”戰略實施10多年來,中國企業緊緊抓住國家綜合國力穩步提高、經濟實力不斷增強和對外開放不斷深入的有利時機,結合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帶來的機遇與挑戰,積極穩妥地開展境外投資合作,取得了顯著成效。

  再次,從社會角度而言,要給予民營經濟民營企業更寬鬆的發展環境。

  民營經濟未來的發展大有可期,也肩負著中國經濟延續輝煌的重任。但是,由於傳統觀念的束縛和對民營經濟誤解,導致民營經濟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制約。很多社會及經濟理論界專家對此提出了建議。

  一是傳統的“公與私”概念來區分企業的經濟屬性已不能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新要求。經過多年發展,新的經濟組織形式不斷出現,各種企業內部的股權結構已經發生深刻變化。民營企業中的股份制公司、混合所有制公司、全員持股等股權社會化的企業,他們不僅為社會上眾多民眾創造了財產性收入,也將企業置於政府、社會和人民群眾的監督之下,已經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公有制的一種有效實現形式。

  二是要樹立對財富屬性的全新認識。財富對有創業激情、有事業心的民營企業家而言,財富不僅僅是消費品,也不是個人可隨意支配的財產,而是發展經濟的一種生產要素。應該營造一個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湧流的社會環境和輿論氛圍,鼓勵更多的人創業,把個人財富轉換為再創造社會財富的資本資源,創造更多的稅收,解決更多的就業。在為社會創造財富的同時,也增加了企業、企業家、企業員工的財富,使更多的人共享民營企業發展的成果。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