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陳志武:為改革尋找新動能

http://www.CRNTT.com   2012-10-19 11:14:44  


 
  陳志武: “國有企業做強、做大”背後隱藏著反市場的邏輯。前些年,央企從幾百家壓縮到兩百家,後來壓縮到大概129家。整個過程中,央企的數量越來越少不是因為這些企業被民營化,而是通過兼並減少央企集團數量,但每一個央企集團的規模卻越來越大,靠行政手段配置資源,造成減少市場競爭的效果。這樣一來,使得整個經濟的競爭力和競爭程度越來越弱。

  這個趨勢跟全球發達國家的趨勢正好相反。在美國,高度多元化的大集團數量,從上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一直在減少,大概85%以上的美國公司都是高度專業化的。美國有一個調查統計, 85%以上的美國大公司有90%以上的銷售收入來自主業,而不是非主業,與上世紀80年代相比翻了一倍,當時大約只有40%左右的美國大公司集中度頗高,進入2000年,實際上就是一個高度專業化的過程,公司數量必然越來越多。

  《財經》:今年國企改革議題又熱,其實是上一輪國企改革爭論的繼續。你認為國企改革下一步應該如何走?

  陳志武:國資委從原來“做大做強”的提法轉變為“做強做硬”,不再強調把央企的數量縮減到多少,不再追求數量目標,這是一個很好的調整。

  日本上世紀80年代後,由於追求多元化、跨行業經營,日本跨國公司日益增多,但最後很多都失敗了,而那些專業度較高的日本跨國公司過去20年在海外拓展得很成功,品牌建設很強。日本經驗告訴我們,國資委過去追求的目標是削弱中國市場的競爭力,削弱中國公司海外的競爭力,降低整個中國市場化程度的政策。現在欣慰地看到,國資委正在扭轉過去反市場化的政策。

  《財經》:現在是否出現國有資產進行民有化改革的跡象?

  陳志武:這是另外一個層面的問題,可能不是國資委本身能夠推行的,而是一個更大的國企改革問題,即使是按照我講的民有化改革來做,實際上某一種形式的國資委還是會存在。因為這些大公司的股權都要收到國民權益基金裡面去,而國民權益基金可簡單理解為把國資委改一個名字,把基金、股權分到老百姓手裡。這樣一來,現在的國資委繼續可以按照它的架構存在,只是服務的對象有所調整,不再是完全意義上的國家,而是13億多的民眾。

  值得強調的是,國資委從性質上決定了它不可能像私有機構投資者一樣,因為它作為政府部門,具有私有機構投資者無法具有的特權,任何認為只要國資委從行政體系獨立出來就和私人投資者一樣的假設都過於天真。

  《財經》:也有一部分人提出,國企做大做強,可以把國企利潤納入公共財政的軌道“返還”老百姓,你怎麼看?

  陳志武:那不一樣。我寧可看到國有企業的利潤和資產升值部分首先全部分到13億多的公民手裡,然後由老百姓把這些錢再通過交稅給政府。

  從程序、權利的角度看,這是讓老百姓掌握了財產權,因為這本就屬於全民所有制的哲學思路,國有企業是全民所有的企業,那麼財產就應該是老百姓的財產,儘管可能到最後把相當一部分的利潤和資產的生產以稅的形式交給國家,但老百姓至少還是做了一次主人,有機會行使一次權利。對稅收政策、法律制度進行調整,這涉及到另外一個體制問題。現在如果直接把所有的國有企業百分百的利潤和資產升值交給財政部,把13億老百姓繞開了,這實際上非常不利於對行政權力的制衡。

  《財經》:是否可以這樣理解,現在很難將國企資產利潤真正給老百姓。

  陳志武:是的,難度很大。剛剛提到改革的動力問題,此時此刻並不完全有。2008年下半年,爆發全球金融危機時,我覺得是一次改革機會,但是後來採取了老辦法,運用擴大財政開支這種凱恩斯主義的政策方式解救金融危機,老藥方很方便地用上後,就用不著推進更根本性的、長遠的中國經濟結構改革了。

  假如中國經濟進入一定水平的衰退的話,應該重新考慮諸如民有化方案的改革,至少可以通過大規模減稅、免稅的方式再加上民有化改革來促進中國經濟結構調整,真正動真格的。

  金融改革的邏輯

  《財經》:你經常提到金融市場的開放遠遠落後於整個經濟體系的開放,金融領域的改革仍有空間。那麼有沒有一些比較現實的路徑?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