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 
香港學者:港人未能適應重大改變

http://www.CRNTT.com   2012-10-21 00:28:34  


 
  至於對港澳作“長期打算,充分利用”,周恩來亦作了明澈的解釋,這是由於中國大陸要“進行社會主義建設,香港(澳門)可作為我們同國外進行經濟聯繫的基地,可以通過它吸收外資,爭取外匯”。為此,中央在建國以來,對港澳堅持採取一系列具體的政策和措施,不容許內地的政治運動波及港澳,破壞港澳不同於內地的制度,從而影響其社會安定繁榮。尤其是鄧小平,更明確地指出,“一國兩制,兩種制度”是可以允許的,只要“他們不要破壞大陸的制度,我們也不要破壞他那個制度”。據此,中共作出了“港澳工作必須深入調查研究,實事求是,一切工作都要從當地實際情況出發,不能照搬照套內地做法”的指示。

  早在一九五零年代周恩來已釐定以優惠價格大量供應香港必需的食品、日用品、淡水、燃料、工業原料和半製成品等。因為他深信:“香港的企業家是我們的朋友,他們搞的是資本主義不是帝國主義。”即使在八零年代初中國經濟困難時期,這種供應也源源不斷,周曾為此多次指示:“對港澳供應確實是一項政治任務。”據統計,直至到一九八零年代,由中國進口的食品、原料、衣服等消費品價格平均比國際市場價格便宜至少30%至40%,這對香港的穩定發展、降低生產成本、抑制通貨膨脹、增強出品貨物在國際市場競爭力,起著重要作用。中央採取維護香港的政治經濟措施,對香港創造“奇蹟”的經濟發展,奠定了有利條件。香港回歸前的成功,中國其實是主要因素。例如香港以內地為來源地的轉口貨值佔所有來源地的份額從2000—2002年一直保持在60-61%。

  在回歸後,沒有中國的支持,香港經濟更是難以展步的。這幾年來,當香港經濟陷入困境,中央又不惜費煞心思,施行“自由行”、“CEPA”、“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省港澳經濟合作計劃等一系列措施,旨在雪中送炭,善意扶助香港將經濟搞好,順利過渡到轉型期。其目的亦“一字咁淺”,無論在周恩來、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時代也好,都是香港要穩定繁榮才對中國有用,若果港人將香港變成一爛攤子,對中國變成一個負累,則香港、香港市民前途堪虞。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