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中國經濟和社會領域的挑戰

http://www.CRNTT.com   2012-12-03 09:14:51  


 
  當然,如果市場的邏輯真那麼美好和有效,問題就相當簡單了:人們幹脆選擇一個沒有或極少政府的市場社會,就可免除一切煩惱。可惜這不是真實世界。至少從1930年代以來,即便在從來以個人自由著稱的西方發達國家,政府的規模與作用都在顯著擴大。根本原因是,市場本身的運行,需要有外部強制力去維持秩序和公正,以防範市場交換中人們自身既是天使又是魔鬼的兩面性。同時,也是由於廣泛存在的外部性和市場競爭內生的壟斷大大限制了市場運行的範圍和有效性。

  從邏輯上說,小商品生產者的自由競爭是市場運行的理想狀態。但在18世紀中小商品生產的鼎盛時期,市場既受制於封建枷鎖和行會壁壘,也受制於交易規模和生產能力,生產者和消費者的真實生活都並不美妙。因此,市場的內在邏輯就會導致生產的積聚和集中,進而推動市場規模與邊界的擴展,這就是資本主義給市場經濟帶來真正繁榮的歷史過程。

  在資本主義的市場競爭中,誠如馬克思所說,平等不再存在於生產者之間,而是存在於同等規模的資本之間。規模經濟、人皆渴望的對壟斷性利潤的追求、信息不對稱和品牌效應等等都推動寡頭的產生。相對而非絕對壟斷的寡頭競爭,成為現代市場經濟的主要特色。

  寡頭所享有的一定壟斷權力和壟斷利潤,使他們不僅有能力滿足消費需求,而且有可能從事巨額前瞻性的研發和投入,從而能引導和創造需求。消費者在得到極大滿足的同時,也在被誘導甚至誤導。

  回過來綜觀歷史,生存競爭和人性的機會主義,決定了市場發展的每一階段都不是謙謙君子的,市場的邏輯和強盜的邏輯從來貫穿其中。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馬太效應和它一次次毀滅性的重生,導致了對市場的外部幹預和監管的必要性。這樣,即便為了市場本身的秩序和發展,政府的角色就一直如影隨形。

  當然,政府並不是一個省油的角色,它在解決問題的同時,也在製造問題。這不僅在中國,在西方發達國家也是如此。但這就是我們生存其中的現實世界。儘管它確實不是如市場主義者想象或希望的那樣簡單。

  這是為什麼說政府與市場關係的爭論是表面的。因為我們只能生活在既有政府又有市場的混合經濟之中。

  國企的尷尬

  文章認為,就中國而言,我們今天既存在市場化不足的問題,其實也已存在著在若幹領域的過度市場化,商業利益的追逐侵蝕了社會公正和人文價值的問題。因此,當今中國在政治改革中確實面臨如何建立權利對政府權力的制約問題,但經濟改革的真實問題,並非將市場理想化,以至替代政府的作用。實際上,現在經濟改革面臨的真正挑戰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產權基礎是否就是國企,而後者又如何與市場經濟兼容。

  一些極端人士認為,國企天生效率低下,政企不分,現在已成為特殊的既得利益集團,名為國有,實為少數人謀私利,成為深化改革和經濟發展的主要障礙。在這些人看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本是一個權宜性的口號。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這個詞本身就相互矛盾。而且他們不僅不看好後發國家成功實現了現代化跨越的東亞模式,甚至也不待見北歐乃至德國的市場社會主義模式。他們所說的市場導向就是英美式的自由資本主義市場經濟。

  因此國企不是改革的問題,而是退出問題,或私有化問題。用一個委婉的說法,就是從所有競爭性行業退出。現在壟斷的領域,也要盡可能打破壟斷。總之,同典型的資本主義經濟模式一樣,國企僅僅保留在個別自然壟斷或公益性的領域。

  對另一部分人來說,國企是公有制的代表,是社會主義的最後一道防線。廢了國企,社會主義就名存實亡。因此,捍衛國企,就是捍衛社會主義。

  還有一些人,是從保護民族工業、民族的經濟獨立和國際競爭的角度,強調必須有國企,主要是中央企業。他們認為,打掉或分拆了央企,中國在國際經濟競爭中就沒有了主力軍、國家隊,在世界經濟寡頭競爭的大格局中,中國就會吃大虧,民族利益就會嚴重受損。中國就會受到外國資本和跨國公司掌控。

  迄今為止,官方的正式立場是“兩個不動搖”的口號,即堅持公有制主導不動搖,大力發展民營經濟不動搖。國企的改革就是股份化,包括變為上市公眾公司。但是其管理和控制,還是要在國家手中。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