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全國人大代表名額分配“政治學”

http://www.CRNTT.com   2013-03-10 09:17:25  


 
  政治新生態與新挑戰

  由於“城鄉同權”這一新因素的影響,新一屆全國人大代表在各個省份中的名額分配格局上,與以往相比,發生了不少改變。

  從總體上看,多數省份的調整幅度並不算很大(增減幅度多在10%以內),但仍顯現出比較清晰的地域分化的色彩:東北三省老工業基地受益於城市人口較多,以往在名額分配上的較大優勢不再有了,它們的代表名額數呈明顯下降趨勢。而以往農業人口比重較大的一些省份,如河南、河北、貴州、福建及西北地區的省份,此次的人大代表名額則有所上升。

  從名額分配的數量上來看,山東、河南、廣東、江蘇、四川等5省均高於130個名額,位於“第一集團”,尤其魯、豫、粵三省更是高達150餘人,這相當於一些中等省份(如江西76人、福建62人、吉林58人、山西61人、貴州66人)的兩倍多,更是青海(18人)、寧夏(18人)、西藏(17人)等省份的8~9倍之多。河北、湖南、湖北、安徽、遼寧等身份,因其人口優勢,也分得了百餘名左右的代表數,屬於“第二梯隊”。

  不同省份擁有全國人大代表數量的多寡,隨著政治民主化的推進,對整個國家產生不同的政治影響力,這一態勢將會日漸顯現。比如,法律規定,一個代表團或者30名以上的人大代表聯名,可向全國人大提出議案。在現實中,對於一些關係到地方利益且所在代表團(省份)不便出面的公共議題(如重大投資項目或鐵路修建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等),地方上的全國人大代表便可出面、作出聯署,以引起中央的重視或爭取對所在地方利益的傾斜。換句話說,一個擁有較多名額全國人大代表的省份,其對中央政府的游說、議價能力也就越大。這意味著,因全國人大代表名額分配的變動,地方之間的政治力量的對比和消長正在悄然生變。

  如前所述,我國的代表“配額制”以及注重“結果平等”的選舉文化和制度,對於我國這樣一個國土遼闊、民族眾多、地區差異較大的“超大型國家”而言,有其必要性和積極的一面。然而,在競爭性選舉成為全球主流選舉文化的當下,隨著民眾政治參與熱情的高漲,這種傳統的做法也面臨著一些新挑戰。

  中山大學政治與公共事務學院黃冬婭教授對《南風窗》記者說,我國全國人大代表的選舉屬於典型的間接選舉(並非由選民直接投票選出,而是由省人大代表選舉出的),且差額比例長期在低限徘徊(20%上下)。這種弱競爭性的選舉,很難在人大代表與普通民眾之間建立起緊密的利益和情感聯繫。

  因此,改進人大代表名額分配制度,擴大差額選舉比例,逐步推進直接選舉的範圍和層次,讓普通民眾體會到觸手可及、實實在在的“政治參與感”和選舉“話語權”,從而使全國人大代表與普通民眾的利益和訴求之間建立起更為直接的政治關聯,或將成為今後進一步完善的一個課題。 

  作者:南風窗記者李克誠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