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當李太白遇上“世界文學獎”

http://www.CRNTT.com   2013-03-14 14:18:43  


 
李太白世界文學獎,有點不自信

  2013年03月05日00:36 現代金報 作者:貢萬軍 

  全國政協委員、《上海文學》社長趙麗宏3月3日告訴記者,今年將撰寫提案,建議在中國設立一個世界性的文學獎項,以爭奪更多世界文學界的話語權,做成“中國的諾貝爾文學獎”。趙麗宏稱,“當代的文學家如魯迅、巴金等,都有同名的文學獎了。往前找的話,孔子不能算一個純粹的文學家,屈原投江自殺給人不幸感,杜甫很好,但一身悲苦的感覺,還是李白的浪漫主義給人以愉悅感,所以不妨叫"李太白世界文學獎"。”(3月3日《南方都市報》)

  建議設個李太白世界文學獎,這事情本身不是不能討論,但是趙麗宏想出來的這個獎,是他兩頭比出來的,這就令人費解。

  首先,他目光向外,和人家諾貝爾文學獎比。

  趙麗宏的基本立場是一種所謂的“氣節觀”,稱“這個獎就像諾貝爾文學獎一樣,中國人在這個上面一點話語權都沒有,我們應該在這上面爭奪更多的話語權。讓我們的作品走向世界,我們也要評點世界。”

  據我所知,諾貝爾文學獎的設立不是為了什麼瑞典的話語權,好像也沒給瑞典文學帶來什麼特別的榮耀。再者,雖然諾貝爾文學獎也常引來種種爭議,但正是其客觀性、嚴謹性,為其在世界範圍內贏得聲譽,否則也不會如趙麗宏所稱“很多中國作家都伸著脖子想得獎”。

  其次,他又目光向內,掃視中國從古至今的文化名人,挑出一個李白來。

  這又體現出趙麗宏的另一個立場:名頭要響亮,但必須要有正面愉悅感。趙麗宏認為,孔子不“純”;屈原投江自殺給人不幸感,太“衰”;杜甫一身悲苦,太“戚”;唯有李白的浪漫主義給人以愉悅感,比較“正面”,所以就叫“李太白世界文學獎”。

  “李太白世界文學獎”,實際上這個名稱不中不洋,人家諾貝爾文學獎還沒稱“世界”呢?太白是李白的字,你既然要走向世界,何不通俗點,直接叫“李白文學獎”。

  第三,“李太白世界文學獎”要想成為“中國的諾貝爾文學獎”,實際上也難有操作性。評選諾貝爾文學獎,瑞典文學院要選出三至五名院士組成諾獎評委會,院士基本都是著名作家,一般都精通四五門外語。請問,中國作家群裡有這樣的人嗎?其次,外國作品應在中國有一定的讀者群,再問,在《甄嬛傳》包打天下的氛圍下,有多少讀者能靜下心來閱讀外國文學作品?

  以“兩頭比”的初衷,建議設立“李太白世界文學獎”,其實反映出一種文化上的不自信,是一種弱國心態。近代以來,中國作為弱國久矣,很多人這種心態難免留存。但文學是沒有國界的,要想讓中國文學作品走向世界,要評點世界文學,不是靠自己搞個什麼世界文學獎,而是要靠拿出優秀作品說話。

  李白的詩歌為何被譯成多國文字流傳,莫言為何能獲諾貝爾文學獎,靠的就是文學超出國界的感染力。趙委員以為然否?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