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貨幣政策應配合經濟戰略轉型

http://www.CRNTT.com   2013-07-04 08:25:48  


自2008年11月以來國內執行的貨幣政策整體而言極為寬鬆
  中評社北京7月4日訊/李克強總理不久前在在環渤海省份經濟工作座談會上提出:“通過激活貨幣信貸存量支持實體經濟發展”。這凸顯了洞悉中國經濟沉屙的總理在破解經濟難題方面的新思路。

  經濟增長模式牽制貨幣政策

  證券時報發表上海外國語大學國際金融貿易學院院長章玉貴文章認為,今日中國經濟的諸多問題,本質上是既有經濟增長模式遲遲負效應的陸續表達。以時間波段來說,1979年至1995年這16年間,中國經濟增長模式基本上可以概括為“全民補貼生產”。從工具價值來說,確實取得了顯性成果,平均每年超過9%的經濟增速即是明證。但宏觀經濟風險不斷累積,經濟內外失衡卻是不爭的事實:一方面,政府人為壓低土地、資本、勞動力等生產要素的價格儘管有利於企業降低成本和增加盈利,也將大量的國外資本吸引到了中國,中國產品的出口競爭力也得以迅速提高,但投資衝動與出口的過度增長現象相當嚴重;另一方面,技術進步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遠遠落後於發達國家以及部分新興工業化國家,使得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消耗了大量能源和原材料。這種效率低下,“殺雞取卵”的經濟增長方式,不僅難以實現經濟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更進一步惡化了資源供給條件,破壞了本已十分脆弱的環境承載能力,使得不少地方經濟陷入收益小於成本的惡性循環狀態。

  1995年以來,中國則形成了出口導向、被動超發貨幣的經濟模式。而這種經濟模式的惡果之一便是通脹。耐人尋味的是,1995年,中央在制定“九五”計劃的時候已經明確要求實現增長方式的根本轉變;2005年制定“十一五”規劃的時候,又再次提出要把轉變增長方式作為今後5年的經濟工作的重心內容;2007年的十七大重申必須實現經濟發展模式的三個轉變;但從2008年的那場金融危機似乎打亂了中國經濟轉型的戰略部署。中國在2008年11月5日出台的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的一攬子經濟刺激計劃在保增長、促發展的層面上是成功的,其在應對經濟危機的政策史上也將有其歷史地位。只不過現在回過頭來檢討一攬子經濟刺激計劃的得失,我們既要看到政策執行的積極效應,更不能忽視業已出現的負面影響。在全球經濟復甦仍有可能出現反覆且國內經濟復甦的內生性不明顯的情況下,決策層當時不敢立即讓既有貨幣政策“功成身退”。而在具體政策執行過程中,各地、各市場主體又是不同程度地偏離了中央的政策初衷,導致後來的貨幣政策轉換面臨更大的成本。

  事實上,自2008年11月以來,國內執行的貨幣政策整體而言極為寬鬆。數據顯示,自那時起到2010年12月的這兩年多里,商業銀行信貸增長達到18.75萬億元,再加上銀行將近3萬億元的表外業務,則總量接近22萬億元;差不多相當於1998年至2007年這10年間的信貸總和。特別是2009年至2012年這3年,M2增長問題已經極為嚴重。2012年12月末,這一數字為97.42萬億元,而今年5月末,M2則增加到99.31萬億元,逼近百萬億元。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