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鄧聿文:把解決台灣問題與大陸民主化掛鈎

http://www.CRNTT.com   2013-07-18 15:35:06  


 
  最近10多年來,兩岸關係有大發展,尤其在經貿、文化、人員往來、政黨交流等方面建立起涵蓋不同層次、涉及諸多領域的交流交往機制,如“兩會”商談、國共黨際交流、兩岸共同打擊犯罪、“海峽論壇”、“國共論壇”等機制。2012年,兩岸貿易額為1689億美元,同比上升4.3%;大陸企業赴台投資6.94億美元,同比增長超過10倍;兩岸人員往來總量近800萬人次,每周往返兩岸的定期航班多達645班,僅去年大陸觀光客來台已經超過200萬人次,兩岸同胞“一日生活圈”已經形成。兩岸已經簽署18項合作協議,特別是《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的順利簽署,進一步催化兩岸經貿的快速發展。

  此次“習吳會”主要議題包括兩岸兩個民間協會互設辦事機構,繼續擴大深化經貿文化、教育交流,以及兩岸ECFA後續協商服務等內容,可以說,兩岸社會一體化已現雛形,這是兩岸進一步發展的基礎。

  日前參加“北京會談”的台灣政治大學前校長張京育為此總結了兩岸關係發展的八個有利因素:一是兩岸深厚的歷史淵源與地理相鄰性;二是兩岸的文化紐帶;三是兩岸的經貿利益,優勢互補;四是兩岸厚實而正在深化的各種交流活動;五是兩岸均追求和平發展的利益與前景,並要回應兩岸人民的共同需求;六是兩岸近年已簽署十八項協議,特別是經濟合作架構協議,意義深遠,外交休兵與國際空間的諒解亦深具意義;七是兩岸均樂於向世人表達和平共處、和平共利的政策取向;八是世人,特別是亞太地區人民,對和平的渴望。

政治互信薄弱兩岸無法更進一步認同

  不過也要看到,儘管兩岸交流和人員往來密切,政治互信卻一直很薄弱,沒有為兩岸帶來更進一步的認同,相反,在台灣近來的民調中,顯示認同中國人的比例還在降低。這其中的緣由很複雜,台灣兩岸統合學會理事長、台大政治系教授張亞中把它歸之於台灣內部近年來對於兩岸關係的發展已經形成一股“分”的結構,並從四個方面作了論述:第一,國民黨的“分治”與民進黨的“分離”論述逐漸靠攏,兩黨所共同形成的結構為傾向於“分”的結構;第二,美國的“再平衡政策”強化了台灣對美國的扈從與依賴關係,美國的制約讓台灣“分”的結構有了斥力的支持;第三,台灣近年來政治社會發展與大陸不同,在政治的引導下,台灣人民認為兩岸在價值觀上有著不同,為兩岸關係“分”的結構累積了價值的內涵;第四,北京迄今為止並沒有提出一套和平發展期兩岸如何“合”的論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