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蔡英文小不忍而亂大謀將提前出局?

http://www.CRNTT.com   2013-08-13 08:59:36  


 
  台灣政治大學政治系教授劉義周早前也曾解釋說,“國是”是是非的“是”,因而代表著將“國家”重要的計劃與政策引導到正確的方向。這與當“政府”要執行政策時,由所屬機關擬定,再送“立法院”審查,通過後就可執行體制內做法不同。“國是會議”則是體制外的活動,是朝野專門針對“國家”的重要計劃、政策來進行討論的會議。當朝野對“國家”政策存有質疑和不明確的時候,即可對議會提出召開的建議,沒有固定的召開時間。但關鍵的,是由政府主持,而不是民間主持。

  實際上,在台灣地區的當代政治史上,只是召開過兩次“國是會議”,其中一次又叫“國家發展會議”。但最具歷史意義的是一九九零年六月下旬在圓山飯店舉行的“國是會議”,那是台灣地區繼民進黨成立,宣佈“解除戒嚴”,社會政治運動由政治自由化走向政治民主化關鍵的一步。當年三月中下旬,在“國民大會”選舉“總統”的前夕,六千多名大學生發起了“野百合學運”,集結在中正紀念堂廣場上靜坐抗議,提出了“解散國民大會”、“廢除臨時條款”、“召開國是會議”,以及“政經改革時間表”等四大訴求。李登輝籍此訴求,壓制國民黨內的“非主流派”,並推動帶有“獨台”意識的“總統”直選。於是依照其對學生的承諾,在三個月後召開“國是會議”。一百五十位與會各界代表除了國民黨政府高級官員外,還包括“美麗島事件”受刑者、民進黨領導人和“海外黑名單”人士。此次“朝野協商”針對“國會改革”、“地方制度”、“中央政府體制”、“大陸政策與兩岸關係”、“憲法與臨時條款修正方式”等五組議題逐一討論,最後達成“終止動員戡亂時期”、“回歸憲法”、“廢止《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修憲採取一機關兩階段方式”、“修憲以《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名之”等共識,並一一透過法定體制逐一落實。

  而於一九九六年末召開的以“國家發展會議”為名的“國是會議”,李登輝以“廣納社會意見”,“擴大施政基礎”為由,廣邀各界領袖與代表共商大計,完成了“凍省”、“總統”任命“行政院長”不需經“立法院”同意等“修憲”共識。

  其中的“凍省”,雖然針對的是宋楚瑜,以預防發生“葉利欽效應”,但因為“凍”掉了台灣省,而使得“中華民國”成了“台灣國的代名詞。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