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陳丹青:如何讀懂畢加索

http://www.CRNTT.com   2013-09-02 15:47:32  


 
  上世紀80年代,大部分中國美術界比較有主見的人,其實對畢加索已經不再感興趣了。從民國到1949年,從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國接受西方的現代主義,以畢加索為例,出現了很多波折。他曾經被民國的留法生喜歡或者不喜歡,解放後一度在中國消失,文革後又以一種遲到的方式成為被模仿的權威和超越的對象。在小圈子裡,年輕人已經不太看得起他了,大家開始關注二戰後,被稱之為後現代的新興藝術,開始關心像杜尚、路易斯這些人。

  1982年我第一次到紐約,進入大都會美術館,進入現代美術館,我發現畢加索在西方早就過時了。或者說,畢加索不是過時了,而是進入了歷史的背景,變成了一個山峰,變成了一個記憶。他不再是一個問題。從時間脈絡看,畢加索相當於中國的齊白石和吳昌碩的年代。

  又過了將近30年,繪畫界差不多要忘記畢加索了,畢加索來了,平心而論,這是我們國家引進的展覽當中,相對來說比較嚴肅,比較完整的一個。第一,從他小時候一直到他去世時的畫都包括了,雖然數量不是很多;第二,雖然他經典的畫沒有來,但是有1/4都是非常重要的。比如他畫兒子的作品,這些是畢加索重要時期的作品,還是來了。還有他晚期的塗鴉作品也來了不少。更珍貴的是他早年畫一個女孩子和流浪漢,在西方的博物館,這些畫都是非常珍貴的,能夠到中國來不容易。這麼不容易的一個展覽來了,我非常高興公眾來看,公眾會不會有困擾?畢加索有什麼好的,他為什麼這樣畫?

  這裡面牽涉到一個問題,就是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和西方有一個錯位或者說時差。這個錯位和時差造成我們對西方認知上的一個困境。我們不能說這個困境一定是負面的,因為機會同時也來了。

理解畢加索的時間和空間脈絡

  話說回來,西方絕大部分民眾對畢加索未必喜歡,在他那個時代大家也是看不懂。塞尚是1906年去世的,1907年左右畢加索推出了《亞維儂少女》。今天的《亞維儂少女》被收藏在博物館,它使美術史有一個大轉彎。但是當時畫完以後,除了畢加索的幾個老朋友喜歡,公眾都不喜歡,這個畫到十幾年以後才被人所認知。《亞維儂少女》是他立體主義實驗的一個先身,此後畢加索進入到嚴謹的立體主義時期。《亞維儂少女》跟非洲雕刻做了一個交融。像《亞維儂少女》這樣的作品如果今天能夠過來,把畢加索同時代正在發生的其他事情放在一起看,可能要比單獨做這麼一個畢加索的展覽,對我們有更多的啟示。也許還是不懂,但是我們要的不是懂而是啟示。藝術的懂是沒有窮盡的。我們認知一個藝術家,比如說像畢加索這麼一個豐富的矛盾的藝術家,其實是需要時間的,並不只是我們的問題,西方人也一樣。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