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不只是奶粉恐慌

http://www.CRNTT.com   2013-09-05 15:06:25  


 
  可以說,在奶粉品牌的選擇上,政府和產業界成功地使消費者形成了“國產奶粉不可信”的“先定傾向”。即使在政府看來,消費者對國產奶粉的恐慌與其成因不相稱,反應的程度也不相稱,但消費者害怕的卻是面臨哪怕最不可能面臨的危險,導致自己的孩子成為下一次悲劇的主角。

  在公眾對國產奶粉的不信任背後,是他們對國產品牌普遍的不信任,也是對國內企業慣有的“對待有問題產品先試圖掩蓋,問題暴露後才不得不承認”的行事方式的疑慮和憤慨。因此,政府想消除公眾對國產奶粉的疑慮並非輕而易舉之事。首先,這跟國內企業的信息披露仍然不夠透明,以及其承諾的真實性仍然難以判斷有關。其次,在人們的感覺中,政府的第一要務是“保護國內品牌”,而只把消費者當作一個客體對待,要求消費者容忍、接受企業製造出來的風險,以免使它們倒掉。

  不只是奶粉問題,在舉凡食品安全、空氣和水源污染、PX項目建設等容易引起公眾恐慌的問題上,政府雖然向公眾提供了自認為是客觀、全面、專業的信息,以說明其“潛在危險很小、危害概率不高”這一事實—政府認為根據這些事實,公眾沒必要過分擔憂,但公眾總是遠比事實所證明的更為擔憂。在這背後,有公眾對政府的解釋、承諾習慣於從反面理解的心理在起作用,也有公眾對政府為發展經濟而不惜犧牲環境的疑慮,即使這疑慮是不合理的,即使某些“最壞結果”只來自公眾的假設,但不幸的是,當恐慌情緒支配了民眾對事件的判斷和決策過程時,他們就會對哪怕是小概率的災難信息表示強烈擔憂,進而引起更大恐慌。

  恐慌是一種真實的社會成本,並可能導致其他社會成本。政府應當仔細傾聽民意,根據共同利益的系統來權衡輕重緩急的順序,並採取細致有效的步驟來消除社會恐慌,而不是僅僅著眼於經濟發展而加重和擴散這種恐慌,最終還是連累了經濟發展。

  作者:石破 高級記者  來源:南風窗2013年第18期 日期:2013-09-03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