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為什麼需要推進人民幣國際化

http://www.CRNTT.com   2013-09-17 08:55:08  


 
  如何才能做到這一點呢?最近西太平洋銀行高管Huw McKay的一篇文章總結了日元國際化的不成功教訓。從1975年日本政府信用被評為AAA級到1990年泡沫破滅而失去機會,日元國際化的窗口期非常短。儘管如此,很多日本企業參股國際大宗商品的生產企業,它們完全有機會在大宗商品的場外交易中推動日元的計價。但是因為政府缺乏清晰的思路,日本企業就無法形成合力去推進一個共同的目標;日元計價功能未能得到開發,日元國際化和東京成為頂級國際金融中心的機會就此錯過了。人民幣要在大宗商品和國際經濟活動中發揮計價功能,很重要的一點是我們的企業和金融機構必須走出去,通過資本輸出參與到國際經濟活動中去,並不斷提高其國際競爭力。

  文章認為,未來3~5年是中國資本輸出十分有利的時機。如果美國量化寬鬆政策退出,美國利率就會提升,隨著資本的回流,美元會有一段升值期。我們需要在美元最值錢的時候把3.5萬億外匯儲備中的大部分花出去。這一時期中國經濟處在轉型期,增長速度會下台階,國際投資者對中國未來前景的看法會有較大分歧,人民幣匯率會相對穩定或疲軟。這也是我國人民幣資本輸出的極佳機會。我們可以在人民幣相對穩定或者貶值的時期,積累人民幣海外債權,因為人們通常都願意借入弱勢貨幣計價的債務並持有強勢貨幣計價的資產。而且在未來20~30年間,人民幣升值的時候要比貶值的時候多。貶值期成為中國金融機構和企業海外放款積累人民幣債權的有利時機。因此政府需要及時調整政策,並推進相關的制度變革,鼓勵民間資本輸出,促進有條件的企業和金融機構走國際化經營的道路。

  人民幣國際化的最高境界或最終目標是促進中國成為世界金融強國,在世界經濟中扮演“全球銀行”或“地區銀行”的角色,實現國家利益與全球利益的激勵兼容。國際貨幣發行國某種意義上扮演著借短貸長的地區銀行或全球銀行功能。政府通過發行國債來籌集低成本資金,相當於銀行吸收存款,而企業和金融機構的全球投資活動就相當於經營銀行資產業務,對外投資的高回報可以給充當全球銀行的國際貨幣發行國帶來巨大的利差收入。

  國際貨幣發行國作為全球銀行的功能在於:為全球經濟活動提供短期流動性,在全球範圍實現有效的資本配置,進而促進全球經濟的平衡發展。因此,扮演全球銀行的國家必須具有三方面的優勢:一是本國政府在全球具有公信力,這種公信力建立在健全的經濟與財政基礎上,建立在有效保護私有產權的法律制度上。二是具有規模巨大而有效的國債和准國債交易市場,為全球投資者提供流動性便利。三是本國企業和金融機構具有在全球範圍有效配置資源的能力。這種能力具體體現在技術創新、全球投資和經營以及全球風險管理的能力。

  文章分析,與理想的全球銀行功能相比較,美國這家“全球銀行”目前存在三大問題。

  第一,美國產業結構出現失衡。美國過度強化軍工、糧食生產和金融等為其全球霸權服務的戰略產業,忽略了可貿易產品的生產,導致30餘年來長期貿易逆差和“全球銀行”資不抵債(海外債務總額大於海外資產總額)日益嚴重。這種態勢需要及時遏制並逆轉,否則這家“全球銀行”將會面臨“擠兌”。受到特里芬(Triffin)難題的影響,人們通常存在一個認識誤區,即貨幣的輸出需要通過貿易逆差實現。從英鎊和美元國際化的歷史經驗來看,主權貨幣的國際化都是靠資本項下輸出而不是貿易項下的逆差實現的。持續通過貿易赤字輸出貨幣是發行國患上“荷蘭病”的症狀,一種因國際購買力來得太容易而導致可貿易產品生產能力或製造業衰落的結構問題。正如香港金管局助理總裁何東所言:“國際儲備貨幣的提供,並不需要儲備貨幣發行國通過經常項目逆差來實現。恰恰相反,要保持幣值的穩定,發行國的對外淨資產(即累積的經常項目餘額)必須維持在一個穩定的正值上面。國際儲備貨幣發行的過程,是發行國利用其資本賬戶和對外資產負債表進行期限轉換的過程。它在國際貨幣體系中扮演一家銀行的角色:借短貸長。正如商業銀行一樣,要防止被擠兌,它必須保持一定的資本充足率。”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