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市場失靈了?

http://www.CRNTT.com   2013-09-27 11:12:51  


 
  以污染這一典型的“外部效應”為例,傳統教科書的說法是企業在生產過程中排放污染,傷害周邊居民的身體健康,但企業不必支付居民的醫療費用。負的外部效應沒有反映在企業的成本上,低成本鼓勵企業擴大生產,導致排污量大於“社會最優”值,市場失靈了,這裡的“社會最優”當然指的是“完全競爭”市場中的最優。這時政府要出面干預,或者向企業徵收污染稅,補貼居民;或者監管企業的生產,將排污量控制在“社會最優”水平附近。

  科斯在《社會成本問題》一文中提出了完全不同的思路,他認為外部效應和市場是否“失靈”無關,而是個體成本和社會成本之差引起的問題。由於不必為污染支付費用,企業的生產成本低於社會成本,因而具有過度生產和過度污染的傾向。

  解決這個問題的一個方案是明晰產權,將外部效應內部化,令企業的成本等於或接近真實的社會成本。如立法規定,居民擁有呼吸清潔空氣的權利,企業為了排放污染,就不得不事先征得居民的同意,而居民同意的前提當然是企業賠償居民的損失,包括生活品質的下降和醫療費用的上升。近年來我國民眾的權利意識不斷提高,以各種方式公開表達自己的訴求,要求停建居民區附近的化工項目,迫使企業將項目遷往人口較少的邊遠地區。在增加企業成本的同時,減少污染的社會成本,從而縮小了企業成本和社會成本之差。如果污染的外部效應完全內部化,企業的成本等於社會成本,問題便得到解決而不需要政府介入,並不存在“市場失靈靠政府”的邏輯。

  那麼,為什麼在各國經濟中,政府對市場的干預仍是普遍現象呢?實際上,科斯並不一概反對政府的作為,而只是說,處理外部效應、公共產品等經濟問題不需要“市場失靈”的概念。一旦將問題診斷為“市場失靈”,人們就將注意力轉向政府,視政府為救星,以政府干預為唯一的替代方案。然而在現實中,政府通常既不是唯一的解決方案,更不是最好的方案。

  如上面的分析所示,為了控制環境污染,起碼還可以考慮在明確權利前提下的民間協商和補償。僅當民間協商涉及的人較多,花費的時間和精力使當事人感到難以承受,也就是交易成本過高時,政府的干預才具有相對優勢。但我們不要忘記,政府也是有成本的,例如官員的工資和維持政府運行的費用、干預和監管本身帶來新的“外部效應”、政府經營的效率損失,以及管制和審批滋生的貪腐尋租成本。如果民間協商和政府干預的淨收益都是負的,最優對策就是保持現狀!無論人們對現狀有多麼的不滿,無論人們認為現狀是多麼的不可接受,改變現狀將使社會遭受更大的損失。

  教科書中另一經典的“市場失靈”是公共品的供應,如公路和機場等基礎設施。根據亞當.斯密的定義,公共品指社會需要,但由私人公司經營又不能贏利的產品和服務。對此,科斯問道:基礎設施是公共品嗎?一定要由政府經營嗎?在《經濟學中的燈塔》一文中,科斯深入研究了英國航運燈塔系統幾個世紀的演變歷史,發現19世紀中葉的燈塔大部分是由私人建造的,並且一半由私人公司維護和運行,另一半歸屬政府授權的私人機構,從停靠港口的過往船只收取費用。燈塔其實並非公共品,而是可以產生利潤的私人產品。科斯毫不客氣地指出,眾多教科書用燈塔作為公共品和“市場失靈”的案例,因為這些作者從未研究過現實中的燈塔是如何建設和維護的。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