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孔垂長:儒學的本質與精神沒有時代局限

http://www.CRNTT.com   2013-10-22 00:48:48  


孔垂長先生辦公室内的孔子像
 
     兩種危機相互交織構成了對當代文明的最大挑戰

  三,中國傳統的宗法社會受儒學影響深遠,人們甚至對儒家存有宗教性的“儒教”崇拜。關於在科學昌明的今天,儒學對當代民眾的生活,依舊具有的現實意義,以及如何以儒學的精華破除當今的迷失:

  很多人用“儒教”來稱呼儒家,我們對此給予尊重,但我個人不太習慣這樣的稱法,因為儒家的教化是一種精神的修持,儒家思想是一種學問與文化。傳統的祭孔,我們是祭牌位,而不是祭孔子像。(兩者的基本區別是什麼?)祭孔子像有把他神話的感覺,而祭牌位則是出於對祖先與古代文化的尊敬。

  當然,我並不排斥別人稱之為“儒教”。

  我認為現代文明的危機有兩方面:第一是人性的變質;第二是人與自然關係的惡化。人性的變質使人不再成其為“人”,而人與自然關係的惡化則危及到文明的基礎。這兩種危機相互交織就構成了對當代文明的最大挑戰,如果不解決,當代文明很難有前景。

  儒家則對此提供了豐富的思想資源。首先,儒家看重人性良善的本質,其修養的要旨在於喚醒人性中“善”的種子,使其成長與壯大,從而有效約束人性中“惡”的因素。因此,我們強調反觀內求,以“存善”養性,令人遺憾的是,很多現代人只顧向外追求,逐外物而不返,與原有的良善本性背道而馳。

  另一方面,儒家對人與自然的關係有深刻的理解。自然並非簡單的客觀對象,更不是讓人肆意征服的外物,人與自然的關係是聲氣相通、息息相關並且休戚與共的。所謂“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正是人類對於人與自然之間的有機關係的覺醒。而現代人在追求物質文明和經濟發展的同時,嚴重破壞了生態環境,造成了大自然的反撲,包括極端的氣候、生態的浩劫等危機都隨之而來。如果再不覺醒並積極採取有效作為,災難仍會不斷地發生。

     儒家思想既利他也利己  無礙市場經濟發展

  四,世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很多當代企業家也喜歡將自己歸為“儒商”,並力圖在企業管理中加入儒家思想的元素。但是儒學本質上提倡的是利他,而不是利己,甚至是排斥利益的,比如孟子說“何必曰利”。關於在利他的儒學,與逐利的企業之間,這種根本性的衝突如何調和,以及企業家應該如何應用儒學中的仁義思想:

  我認為儒家思想既有“利他”,也有“利己”,是一種雙贏。現在很多學者認為,儒家反對追求物質利益的理念阻礙了市場經濟發展,我認為這是一種誤解。

  孔子曾明確提出“富與貴,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因此“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才是儒家對義利觀的詮釋。孟子說的“何必曰利”是儒家對於古代君王與士大夫修身的要求,是一種更高層次的修養標準,並不代表儒家對義利關係的一般看法,更不是對普通大眾的要求。

  按照儒家的義利之辯,“義”與“利”不是矛盾,而是統一的。企業如果想謀取更多的利益,唯一途徑是為社會生產出更多物美價廉的產品,同時重視企業的社會責任,這正是我們台灣推崇的“社會企業”,也是大陸現在強調的“儒商精神”。

  “社會企業”與“儒商”,都是以儒家道德作為經營指南,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也要照顧到企業員工與廣大消費者的權益。舉幾個例子,台灣潤泰集團的董事長尹衍樑先生與大陸匯源集團的朱新禮董事長,他們都是非常重視員工福利和社會責任的企業家。因此,我們的“中華大成至聖先師孔子協會”將在十月下旬舉辦的“孔德成先生逝世五周年紀念會”活動中,會邀請朱新禮董事長以“儒家思想與職場倫理”為題做專題演講。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