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老外眼中的“宜居”中國

http://www.CRNTT.com   2013-11-20 13:57:51  


 
  事實上,有不少外國年輕人曾經在中國工作、生活,積累閱歷和經驗,隨後回國取得成功。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曾經擔任美國駐華聯絡處主任的老布什,回國後憑借海外任職履歷最終成為美國總統。

  如今,類似的故事在那些選擇來中國工作的“老外圈”里早已成為令人艶羨的“傳奇”。

霧霾不是離開中國的決定性因素

  前一段時間,在中國網絡上瘋傳一個段子:由於北京等大城市的霧霾天氣太嚴重,不少外國人紛紛“逃離”中國。這個段子還有食品安全、城市擁擠、交通擁堵等好幾個版本,說得繪聲繪色,讓媒體好一陣子“激動”。

  康納說,身邊的確有不少朋友離開中國,但也有人剛剛抵達中國,“朋友圈”的整體規模沒有太大的變化。這種狀況是“常態”,並未因特定原因劇烈變化。

  維森斯覺得,在中國工作的外國人選擇離開最重要的原因是所謂“文化衝擊”。歐美人做事方式和思維邏輯與中國人完全不同,難以融入主流社會。“我喝不慣白酒,也不習慣圍坐一大桌子談事,可這似乎就是中國人的做事方式。”

  另外,一些實際生活中遇到的問題也讓維森斯覺得“不爽”。雖然中國是全球服裝和鞋的代工中心,但維森斯工作幾年來都是趁休假回德國買衣服。在北京,能夠買到的歐碼45/46的鞋子款式太舊,服裝也存在類似的問題。

  醫療也是個大問題。維森斯從來沒有選擇中國的大醫院看病,他總覺得搞不清楚那些醫療詞匯,沒法跟醫生交流。中國的藥店里,那些在歐洲常用的藥不僅難以找到,價格還高得嚇人,而中國人常用藥的使用說明經常沒有英文。不得不去看病時,維森斯只能到那些專門給外國人檢查身體的診所看病,價格過於昂貴。按維森斯的說法,外國人在中國“得不起病”。

  在英國雜誌《經濟學家》工作的愛爾蘭人科勒爾·格里芬能說一口流利的漢語,曾經在中國生活三年。在格里芬看來,中國的發展取決於對外開放的程度,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對外國人的包容。“並不是說你對旅遊者熱情好客就算包容外國人了,還要看社會的活力和取得成功的機會。”

  曾經在多個國家生活、工作的格里芬認為,中國對外國人才的吸引力與美國矽穀、英國倫敦,甚至印度的班加羅爾相比都有差距。在一定程度上這跟文化差異有關係,但相關政策和配套設施不足也是重要原因。至於網絡上瘋傳的霧霾導致外國人離開中國,格里芬笑著說:“這是可能的。但環境不是決定性因素。”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