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 |
“拜雜誌教”折射出中國科研評價弊病 | |
http://www.CRNTT.com 2013-12-24 12:19:11 |
紐約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研究員華人學者孟津說,論文發到什麼地方,是研究者的選擇,是他們的學術自由。“但刊物是為科學成果的表達提供渠道的,不應該影響科學活動本身”。 然而,現實中,有些科研工作者卻在過分追求三大刊的影響力,將自己研究的影響力寄托於刊物的聲譽上,科研界不少人認為這是在舍本逐末。謝克曼也批判道,追逐在哪本刊物上發表論文,成了科學研究的目的,這是科研界的一個重大缺陷。 百萬元重獎CNS論文折射中國科研評價弊病 中國科研界早就對CNS提出批判,一個重要原因在於,“膜拜”三大刊的現象在國內表現得尤為普遍。正如朱猛進所言:“CNS在中國擁有神一般的地位,現階段,如果誰能發表一篇CNS論文,學術境遇馬上就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重獎CNS論文,是國內學術機構的普遍現象。2006年,中國農業大學在科技工作總結表彰大會上,對武維華、張大鵬兩位教授各獎勵100萬元,就因為武維華的論文在《細胞》上發表,張大鵬的論文在《自然》上發表。 這一做法引發強烈爭議,2008年年底,中國農大也修改了科技成果獎勵辦法,對在《自然》或《科學》上發表論文且把中國農大當通訊作者或第一作者的,獎勵50萬元。 這樣的獎勵力度並非個例。浙江工業大學也規定,在《自然》或《科學》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每篇給予50萬元的獎勵,其中20萬元為獎金,30萬元為研究經費;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則是每篇獎勵10萬元獎金和100萬元科研發展基金。 這種做法受到謝克曼的批判,他認為這樣的激勵制度是一種“賄賂”。 王德華說,在CNS上發論文,中國科學院的一些研究所也有數萬元的獎金。他認為,重視論文的質量無疑是對的,但是,如果一味追求CNS論文,唯CNS論文導向,CNS論文至上,“這樣下去會嚴重影響中國的學術水平、學科建設和學術隊伍的發展,對年輕一代學者科學精神和科學追求的負面影響,更是不容忽視”。 讓他反感的是,各種學術考核和評估中,CNS論文成了重要指標,極端者甚至成了唯一的標準。如院士評選,有CNS論文就會希望大增;國家重點實驗室評估,也有CNS論文的指標。“任何事情走向極端,變成唯一,後果就會不可估量”。 饒毅則把重獎CNS論文稱為“拜雜誌教”。他說:“把發論文變成政績工程,過分崇拜刊物,不看內容,遲早會出現問題。” 金冬雁也感覺到,今天的中國科學界與過去大不相同,追逐CNS,崇拜CNS,以CNS作為唯一指標評斷學者的成就,儼然成為時尚。“講某人比院士強,是因為有多少CNS論文;講某院士遠遠不如某海歸大牛,也是數CNS論文和(影響因子)點數。” 《科學》雜誌高級對外聯絡官皮諾爾說,《科學》雜誌曾報道這種現象,主編麥克努特博士認為這樣的做法應該停止。“但我個人認為給這些發現提供獎賞沒什麼不妥,雖然它也可能給學術不端行為提供激勵”。 |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