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厲以寧:“雙重轉型”鑄就可持續發展之路

http://www.CRNTT.com   2014-04-19 10:20:11  


全國政協常委、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
  中評社北京4月19日訊/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走出了雙重轉型之路。雙重轉型,是指從計劃經濟體制轉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體制轉型,與從傳統農業社會轉向工業社會的發展轉型的結合或重叠。這兩種轉型的結合或重叠是沒有先例的。可以說,30多年來,中國經濟的雙重轉型構成了獨特的改革開放之路,也鑄就了中國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之路。

  人民日報發表全國政協常委、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文章表示,總結1979年至今30多年的改革與發展實踐,中國在雙重轉型過程中積累的經驗可以歸納為八項:一是體制轉型是雙重轉型的重點,要以體制轉型帶動發展轉型。二是思想先行,必須解放思想,清除計劃經濟理論的影響,否則改革與發展都寸步難行。三是產權改革是首要且最重要的改革,必須通過產權改革形成真正的市場經濟微觀主體。四是在經濟增長的同時改善民生,這樣才能使雙重轉型得到最有力的支持,也才能通過擴大內需使經濟增長進入良性循環的軌道。五是不斷推進自主創新、產業升級,這樣才能形成新的發展優勢和新的人口紅利、資源紅利、改革紅利。六是不斷提高經濟質量,提高經濟質量的標誌一是結構優化,二是環境保護、節能減排、資源合理利用和清潔生產。七是抓住城鎮化這個今後若幹年內最有潛力的投資和擴大內需機會,保證中國經濟增長繼續以較高的速度推進。八是大力發展民營經濟,民營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應當共同發展,既有合作又有競爭,進而形成雙贏格局。這八項經驗說明了中國雙重轉型之路是怎樣一步步走過來的,也表明中國的發展必須立足於自己的國情,不根據國情進行轉型和發展,什麼經驗都不會產生,也不會有中國道路。

  文章稱,中國經濟的雙重轉型是偉大的實踐,不僅創造了“中國奇跡”,而且開拓了發展經濟學新領域,推動發展經濟學研究取得前所未有的進展。傳統發展經濟學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開始興起,研究的是一些發展中國家如何從農業社會過渡到工業社會,以及與此有關的資本、土地、勞動力、技術等生產要素重新組合和發揮作用等問題。發展經濟學研究雖然涉及制度調整,但存在很大局限性:它主要研究的是從傳統經濟體制過渡到資本主義制度,不曾涉及從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特別是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正因如此,中國的創造性實踐具有獨特價值和示範意義。擺脫計劃經濟體制的束縛而又維護社會主義制度,這是中國實踐對發展經濟學理論和實踐做出的最大貢獻。20世紀80年代是一個探索的年代,中國經濟學家集體參與了關於改革開放的大討論、大探索,這在發展經濟學史上是從未有過的事情。而後,老中青三代經濟學家在改革開放道路上接力探索,把自己的聰明才智奉獻給中國的改革發展事業。在講中國經濟學的積極貢獻時,我們不應妄自菲保正是有賴於中國經濟學家集體的參與,當今發展經濟學研究才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進展,國際發展經濟學研究者的視野才得到了大大拓寬。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