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 |
金磚銀行:布局全球化4.0 | |
http://www.CRNTT.com 2014-07-21 08:22:31 |
第二個維度就是在貨幣方面。中國目前積累有4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這些外匯儲備都會結售成為人民幣,這些貨幣被稱為基礎貨幣或者高能貨幣,高達27萬億人民幣以上。而廣義貨幣存量M2也接近120萬億人民幣,這120萬億的M2就是由27萬億的基礎貨幣膨脹而來,這是通過貨幣乘數和商業銀行體系的貸款投放來實現的。理論上貨幣乘數就是存款準備金率的倒數,我們目前的商業銀行體系整體存款準備金率是20%,倒數是5,那麼27乘上5,考慮一些漏損,差不多就是120萬億。而這就是我們現在看到高企的房價,以及人民幣為什麼會對內貶值的來源,它釋放出人類歷史上最高幅度的廣義貨幣和購買力。 根據粗略計算,從1985年到2012年左右,中國年均廣義貨幣的增長率接近20%。這意味著印鈔機每年要多印20%的鈔票出來,所以居民財富面臨的最大挑戰就是怎樣投資可以打敗印鈔機。估計除了冬蟲夏草、上海的車牌,還有騰訊的股票等為數極少的幾種投資標的以外,應該不會有太多選擇。再有就是核心城市和核心區域的房地產,十年差不多翻了十倍,但是拉到二十年的時間長度,每年升值速度也就5%、6%左右。但是由於不少房地產購買是通過5倍杠杆,即首付兩成,再到銀行貸款80%實現的,所以每年5%的收益再乘上5的杠杆,每年收益是25%,差不多可以追上印鈔機。所以,這就是為什麼一線城市核心區域房產投資始終不敗的原因,因為從投資的角度來看,中國居民其實沒有太多的其他的辦法可以打敗這台印鈔機。 這個故事還有更加詭異的另一面,4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在中國確實創造了巨大的泡沫,因此不少著名中國經濟學家就建議把它分給全體民眾。如果說它是屬於全體中國人民的話,打心底里舉雙手贊同,但問題是這些美金真的屬於中國人民嗎?回憶一下,當你拿一美金到商業銀行換匯時,銀行給你相應的人民幣,有可能是6.2,也有可能是6.5,早年就是7,就是說銀行給了你對價(商業銀行同理去中央銀行換錢)。現在6-7元人民幣屬於你,你又跑到商業銀行說你還得把這一美元再還給我,那不是打劫銀行嗎?所以,理論上這些外匯儲備僅僅屬於中央銀行。但這4萬億美元並沒有憑空消失,它們去哪里了呢?去買了美國的國債。這就可以解釋為什麼中國人並非富裕還借錢給美國人,如此大的外匯儲備如果買不到一定量級的資產是根本沒有流動性的(美國人也不讓你買核心資產)。所以買了美國國債,當國債買得越來越多的時候,它的收益就會越來越低。中國買了1.2萬億的美國國債,日本也買了1萬億美元,再加上中東石油國,還有其他有美元儲備需求國家,都在大力買入美國國債,這必然在邊際上導致美國長期國債收益越來越低,趨近於零。這意味著什麼?這意味著大家齊心合力在為美國做著量化寬鬆(QE),這就製造了泡沫狂歡。伯南克等有選擇地把危機的源頭歸結於中國的過剩儲蓄和外匯儲備,這無疑對他們在政治上是正確的,但這完全罔顧了包括日本等製造國和石油美元等最早也是最大的貢獻者角色。因為在時間序列上看,中國的瘋狂外匯積累僅僅發生在2001年以後,儘管在邊際力度和速度上中國的貢獻確實是其中的最大者。 所以貨幣面上最詭異的就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居然用第一大經濟體發行的貨幣(債務),作為自己的貨幣發行基礎!其實,這是個願打願挨的傳統G2結構。確實,現在出了狀況以後,彼此就起爭執。而當年合作融洽愉快,美國得到廉價資金,可以對中國進行FDI,買房子買車子,買中國製造的產品,買各種資源,實現美國夢——窮人都可以住豪宅;中國則得到滾滾而來的FDI和貿易盈餘,然後去進行產能的再投資和發動城市化,進行和平原始積累。如果把中國和美國的整體經濟活動拼在一起看,結論就是——完美,G2可謂相濡以沫。這樣一個循環(再帶上資源國一起玩)就使得全球經濟一同高速增長,所以我們看到同樣一美元在美國和中國(和其他的盈餘積累國)創造了雙重的泡沫,直到2008年這個泡沫由於美聯儲加息而導致最終崩潰,大家一起完蛋,這才是全球經濟失衡的真相。 所以在全球化3.0中,也沒什麼好抱怨的。我們的成功和我們的失敗都是基於同樣的原因,即美式或者美元引導的全球化,美國也亦然。我們對全球化3.0(美國主導的1944年-2008年)既愛又恨,欲罷還不能。愛它,是因為它至少部分地讓我們完成了原始積累,而且是通過和平的方式。客觀地說,中國的崛起代表工業革命以來全球財富和權力最大規模的一次重新分配。恨它,因為這個國家也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很多的批評者列舉了環境污染、勞工剝削等,好像真的還有什麼其他可以選擇似的,其實和平環境下的原始積累你根本別無選擇。但看看以前的全球化1.0和2.0版本(英國主導的1797年-1914年)中,哪次中國不是受損害甚至是受侮辱的。 |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