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張雲:超越“國強必穩”的思維

http://www.CRNTT.com   2014-10-23 11:25:59  


 
中日關係各種版本的“結構穩定論”
 
  以中日關係為例,“結構穩定論者”都認為中日實力對比雖然已經實現了逆轉但沒有占據絕對優勢,所以中日關係不穩定,但在具體立論方面則體現出不同的版本。
 
  版本一,中日經濟實力差距絕對拉開,中國經濟對日本經濟生存必不可少的時候,中日關係就會自動穩定。這種觀點認為中國經濟實力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日本老齡化少子化經濟相對衰落後,日本經濟對於中國的依賴程度將會出現質的變化,到那個時候日本不可能不顧及自身的經濟生存利益來損害中日關係。
 
  版本二,在西太平洋地區中國與美日的軍事實力對比出現絕對有利於中國的變化時候,中日關係就會自動穩定。這種觀點認為,中國的威懾力達到足夠讓美國感到捲入中日紛爭的高成本時就會選擇規避,而失去美國後盾的日本就不會在安全上選擇與中國對抗,中日關係就會自動穩定。
 
  版本三,近代日本歷史體現了日本追隨強者的文化特征。正是二戰中美國征服了日本,才有了後來讓日美關係從不共戴天的敵國,變成的日本外交基軸的盟友的歷史,持這種看法的人認為,等到中國實力達到了足以制服日本的時候,中日關係就會自動穩定。
 
僅靠現實主義思維不足以帶來可持續穩定
 
  分析國際關係的時候,力量對比當然是一個永恒的主題,從這個意義上說,力量對比變化是對外關係中非常重要的變量,但是需要注意力量對比僅是決定對外關係的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如果過度地迷信“國強必穩”的“結構穩定論”,將可能讓中日關係以及同其他一些周邊國家關係走入誤區。
 
  首先,基於力量對比的“結構穩定論”看上去很有說服力,但在歷史上預測國際關係時候犯過重大錯誤。由於各國的外交決策過程不透明,對於決策的邏輯和意圖判斷具有極大的不確定性,這就讓國際關係學者們轉向具有量化指標的力量對比研究來預測未來,這可以避免了對於國家戰略意圖解讀的無休止的爭論,因為力量對比的量化也讓人們容易信服。
 
  冷戰中,美蘇關係兩極格局解釋的主流就是“結構穩定論”,按照這種邏輯,當時的主流學者預測兩極格局的結束將會伴隨著第三次世界大戰,甚至核戰爭後實現新的結構穩定,冷戰出乎意料地和平迅速結束讓“結構穩定論”解釋冷戰迅速失去了昔日輝煌。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