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趙靈敏:中國面臨前所未有的外交變局

http://www.CRNTT.com   2014-11-17 10:19:36  


 
  此後歷經辛亥革命、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儘管意識形態各異,統治者的個人風格和理念也不盡相同,但中國面對西方時在實力和心理上的弱勢並沒有多少改變。由於兵荒馬亂、毛澤東時代的閉關鎖國和意識形態的影響,中國對西方的了解和學習並不系統,其中包含大量的迷思和誤讀。中國真正開始全方位和西方打交道、了解西方,是在改革開放之後。西方的政治體系如何運作,經濟情況如何,社會是怎麼狀況,兩黨制、華爾街投行、同性戀權益 等等,這些資訊的普及其實不過近30多年的事情。隨著越來越多的中國人走出國門,旅遊、留學或居住,中國社會關於西方的信息,雖然仍然不免受到意識形態宣傳的干擾,但正在日益走向豐富、多元和中立。

  在這一過程中,中國人的實力和自信也在快速增長。特別是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遭遇了自大蕭條以來最大的經濟衝擊;中國經濟一枝獨秀,成了推動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連西方輿論也普遍認為,中國經濟總量超越美國只是時間問題。伴隨著實力的增長,中國人看待西方的視角也在發生變化,從過去一百多年來習慣的仰視,開始逐漸轉向平視。不把別國放在眼裡的極端民族主義固然令人側目,那種認為“西方的月亮就是比中國圓”的右派公知話語,也同樣不再受歡迎。越來越多的中國人開始用正常和平等的眼光,看待中國的好與壞,以及中國和西方之間的差異。

中國和世界都須調整

  這樣一種國家實力和民眾精神世界的變化,反映在外交上一是日益強硬和不妥協,敢於為捍衛核心利益得罪人;二是從以往的事情發生被動應對、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到主導話題和規則制定、未雨綢繆先聲奪人。對這種轉變,無論是世界各國和中國自身,都還處在適應的過程中。對於其他國家,它們在過去30年裡看到的是一個友好大過天、事事韜光養晦的中國,在這個階段,中國主要是一頭經濟動物,滿足於利用全球化的好處發展經濟,遇到不公平的事往往只是口頭抗議一下,最後再花錢買平安。近年來,無論在南中國海問題還是中日關係,中國不僅在態度上日趨強硬,而且還採取了一系列實質性的對抗措施。各國在驚詫之餘,給中國扣上了“傲慢”“攻擊性”的帽子。但應該看到,中國的轉變不是一時的激憤反應,而是一個“新常態”的開始,各國需要在適應的基礎上調整政策。這個調整的過程,對每個國家來說或長或短。像英國,它以經濟利益為先,已經默認了中國地位的轉變;對日本、菲律賓這樣的國家,轉變的過程顯然要長很多。

  中國也同樣需要適應自身的變化。從被動適應到主動引領,從軟弱抗議到強硬出擊,從悶聲發財到合作共贏,從國際規則的接受者到制定者,在鴉片戰爭以來170多年的中國外交史上,這是一個前所未有的變局。中國外交的頂層設計、人員構成、危機處理,官方的話語體系和行為方式,民眾的精神面貌等都需要與時俱進,直面挑戰。在這個過程中,中國需要特別注意這幾方面的問題: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