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瓊瑤在大陸:從禁書作者到文化偶像

http://www.CRNTT.com   2015-02-08 09:12:29  


  中評社北京2月8日訊/近日,久未聞名的瓊瑤再度回到公眾視野中,原因是與於正打官司,告他抄襲。12月25日判決結果出爐,於正抄襲成立,需公開賠禮道歉,並需與其他被告一起賠償500萬。於正可謂當下中國最火的影視製作人之一,《神雕俠侶》正在熱播,擁有無數90後、00後粉絲。本文無意深究他們的恩怨,只想從文化的維度探究一下“瓊瑤鄙視鏈”的成因: 80年代,父母不讓孩子讀瓊瑤,理由是她的書沒文化;而今瓊瑤鄙視於正,說他是沒文化的抄襲者;於正鄙視罵他的人,說他們沒文化不懂自己;罵於正的人鄙視看他電視劇的人,說他們腦殘沒文化;而於正的粉絲們反過頭來鄙視他們的長輩,說他們不懂流行文化。以瓊瑤為中心的這條鄙視鏈上,文化為何成了解釋一切的工具呢?

80年代 

瓊瑤是毒草:聽媽媽的話,瓊瑤沒文化

  瓊瑤作品正式引入大陸是在80年代初。雖然不是違禁出版物,但瓊瑤小說絕對是那個年代老師、家長人人喊打的毒草。直到80年代末,瓊瑤來到大陸拍片,她的小說以電視劇的面目出現在大陸觀眾眼前時,毒草的惡名才減輕了一點。

  歷史背景:

  眾所周知,瓊瑤是言情小說的大家。在很長一段時間里,瓊瑤就是言情的唯一代名詞,讀言情小說就是讀瓊瑤小說。

  瓊瑤的作品被引入大陸,是1982年《海峽》雜誌刊登的小說《我是一片雲》①。當時大陸民眾剛剛走出文革的夢魘,柔情似水的瓊瑤小說如同甘霖,播灑在民眾長期荒蕪的心田。可以說,在80年代禁止談性說愛的大時代背景下,瓊瑤不經意地開啟了人性的復甦。

  必須要提到的一點是,大陸讀者能夠讀到瓊瑤小說,要歸功於改革開放。早在60年代,瓊瑤就在台灣出版多部小說,成為知名作家;而林青霞憑借瓊瑤同名小說改編的《窗外》在港台大紅大紫之時,大陸人民還在忙著“批林批孔”。正是改革開放才讓我們有了讀到瓊瑤小說的可能,雖然仍被視作毒草,但畢竟能看到毒草長什麼樣,並且批判地閱讀它們。

  據1986年《文學報》的一項統計,當年廣州地區就有70%的學生讀過瓊瑤的小說。而在那年,台灣還未解嚴,大陸並未正式引進瓊瑤小說,理論上他們看的都是盜版。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如今以開放包容自居的台灣地區,上世紀70年代的文藝管制同樣不鬆。1973年,電影《窗外》就因涉及師生戀等禁忌話題而被台灣當局禁映,只能在香港等地區放映。林青霞也因此先在香港成名,之後才以“出口轉內銷”的形式在台灣走紅。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