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鄭永年:亞洲民主困局和中國的選擇

http://www.CRNTT.com   2015-03-10 10:05:25  


 
  為什麼具有這樣的不一致性?無論是執政黨還是一些社會力量所定義的民主,都受意識形態和價值觀的影響。把民主視為意識形態和價值觀,是近代以來中國政治發展的最主要特征。即使今天的西方已經把民主視為一種意識形態和價值觀,但在很多方面,民主仍然主要體現為一種制度技術手段。中國從一開始就把民主作為意識形態和政治價值來追求,導致了西方和中國在認識民主問題上的分野,也導致了中國執政者和社會群體之間的分野。這種分野是如何產生的呢?這裡至少有兩個重要根源。
 
認識民主問題上的分野
 
  首先,在中國開始追求民主時,西方大多數國家的民主制度已經確立起來,並開始把民主提升為一種意識形態和價值來輸出。今天非西方國家的民主,是西方殖民地主義的產物。西方在殖民地統治期間,是不講民主的,至多講一些法治。西方國家把民主作為意識形態和價值來推廣,不過是近幾十年來的事。民主作為一種政治形式,在古希臘就已經存在,但閱讀亞里士多德的《政治學》不難發現,民主只是一種政治手段。亞里士多德描述了希臘城邦國家所實施的各種不同政治制度或者制度安排,民主只是其中一種。從價值判斷來說,他也並沒有覺得民主有多麼好,因為民主離暴民政治只是一步之遙。對民主尤其是激進民主的批評和反思,實際上也是西方學界的傳統,這方面有大量的文獻。
 
  但是,當民主被整合和提升成為代表西方的意識形態和價值時,就產生了一種“所有好的東西都是擠在一起”的現象,也就是說,把西方所有好的東西歸結為民主。或者說,在西方的意識形態裡,人們傾向於相信,是民主政治帶來了今天西方的所有成就。但西方近代以來的大部分輝煌成就,和民主尤其是大眾民主並沒有多大關係。不過,民主這種具有高度整合性的意識形態,對西方以外的國家來說,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包括中國在內的大多數非西方國家,都把民主視為必須追求的、能夠使得國家強大起來的政治價值。
 
  第二,這種分野,與民主在中國是從無到有這樣一個事實有關。中國沒有西方式的民主傳統。根據錢穆先生的說法,中國歷史上也具有一些民主成分,例如,分權、皇帝統而不治、地方自治等等。這些也屬於民主因素,在西方的民主化過程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不過,這些因素的存在,並沒有促成中國形成類似西方的民主制度。中國把西方成功的政治經驗概括為“民主與法制”,相信民主在先,法制(治)在後。但西方的實際過程恰恰相反,有了法治基礎,才發展出可行的民主。所有西方國家在進入大眾民主之前,都早已建立了有效的法制和法治。以法國大革命為例。法國大革命被視為激進的民主化,其形成的激進政治傳統,直到今天仍然影響著法國的政治生態。真正促成法國進步的是大革命之後的“反動”,尤其是拿破侖時期確立的“拿破侖法典”和官僚制度建設。基本國家制度建設在先,民主政治在後,這才是西方國家成功的經驗。
 
  但在中國,儘管許多人都追求民主,一旦掌握政權,便發現原來所追求的民主過於理想,既實現不了,也很難用於解決中國所面臨的實際問題。因此,執政者就要去尋找另外的符合中國實際情況的制度手段。一旦“民主”革命成功,統治者對民主的立場就發生變化。但社會群體的立場沒有變化,這便產生了統治者和社會群體之間的分歧。這種情況發生在國民黨統治時期,也繼續存在於今天的中國。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