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談談“香港化”

http://www.CRNTT.com   2015-03-17 09:43:10  


 
  香港化的表現

  何為香港化?直觀看來,主要體現在三個層面:第一,房價高、物價高、生活成本高;第二,收入差距大、社會資本差距大、階層流動難;第三,本地與外地居民衝突明顯。同時,房價高也是其它所有問題的主因。

  香港樓價數十年來都保持著較高水平。據香港差餉物業估價署統計,港島套內160平方米以上的房型,單位房價超過25萬港幣,這意味著每套E型住宅至少需要4000萬港幣。即使在房價水平最低的新界買一套40平方米的小戶型住宅,也需要332萬港幣,2013年香港全行業工資中位數是14100港幣(香港政府統計處統計),相當於其19.6年的收入。

  住宅和各類商用樓房作為城市的基礎設施,其價格高低,直接決定著城市的生活成本。有戲言,“香港的一盤菜中一半是房租”。首先其衝的當然是房租,自1986年有統計數據以來,租金的變動幅度與房價基本同步。自2003年房價保持上漲以來,2013年的租金相較2003年已經上漲了一倍有餘,而2013年較2004年初的全行業工資指數,不過上漲了34%。從支出結構來看,每月總支出中,用於房租(或等價於租金)及差餉、地租需要6,418港幣,占月總支出的29.7%(2010年)。

  作為發達地區,香港人均收入水平高,但物價水平更高,生活負擔極重。根據香港政府統計處的《二零零九至一零年住戶開支統計調查》,僅食物和住屋兩項,就占據了香港居民總支出的56.8%,算上水電煤等剛性家庭支出,共計60%。一個家庭在吃住之外可以騰挪的空間很小。

  以恩格爾系數(食物支出占居民總支出的比重)來衡量,倫敦、紐約、東京等國際一線中心城市,恩格爾系數一般低於20%,像2003年時,紐約、巴黎、東京等地分別為14%、16%和19%。而香港2000年、2005年和2010年這一數據分別為25.7%、25.8%和27.1%(政府統計處的住戶開支統計調查)。不僅遠高於上述與香港齊名的國際中心城市,還處於連年增長的狀態。

  生活成本高,抬升了城市的居住門檻。如果居民收入高,也就罷了,但香港是一個撕裂的社會,收入分配差距極大,其基尼系數為0.54(2011年),在美國CIA的World Factbook中排第12名,而全球排名中的前20名,無一發達經濟體。2009年,香港本地家庭的收入中位數是每月1.75萬港幣,收入少於1萬港幣的家庭總數,占全港28.8%,收入少於2.5萬元的家庭占全港總家庭戶數的三分之二。與此同時,富裕家庭的數目也在不斷的增長,月入10萬元或以上的家庭從2000年的2.1%上升到2.9%。此即所謂M型社會,兩頭大,中間小。

  香港是一個市場經濟導向的地區,貧富差距、收入分配差距大向來不是問題。香港在商業競爭中,強調個人努力,在競爭中出頭是主流價值觀。1997年以前,香港首富李嘉誠的創業故事是一直是激勵年輕人努力向上流動的勵志故事,1990年代TVB拍制的影視劇中,大量的情節都是窮小子如何出人頭地。

  但近十年,情況發生了改變,成功創業的人士比以往少,創業的環境越來越困難,小企業受大企業擠壓的態勢也越來越明顯。這是因為現在的企業結構呈現兩極分化,以地產商為代表的壟斷企業觸手遍及全港,涵蓋了絕大多數的地產、基礎公用事業、零售業,限於香港政府的不幹預政策,缺乏反壟斷手段,大企業很容易抑制中小企業的擴張與發展。

  更重要的是,香港高房價致使現存不動產所有者具有先發優勢,巨大的房價收入比,使得多數青年無法不借助父母而獨立買房,有錢才能買房,房價跑贏收入,不斷攀升的房價產生的財富效應,進一步惡化了貧富差距,阻礙了階層流動。

  本地居民的階層不流動在香港作為中心城市,源源不斷的吸引外地的“高帥富”來港,外來人才攜比本地人更勤勞的態度、更有優勢的財富和相對優秀的才華,造成外來者居上的現象。再加上CEPA啟動以來,外來遊客漸多,外地人擠占香港的購物、生活的空間、抬升了他們的生活成本,這必然會出現本地居民與外來居民、遊客之間的衝突。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