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戚嘉林:辛亥、台灣、黃埔與全國統一

http://www.CRNTT.com   2015-12-05 00:23:08  


  中評社香港12月5日電(作者 戚嘉林)1911年10月10日,湖北省會武昌新軍發動兵變,佔領武昌,昭告起義,風潮立即擴散。兩個月內,許多省份紛紛起義,各自宣佈獨立,從而推翻滿清,是為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的深遠影響  

  首先,辛亥革命結束了中國延續二千餘年父子相傳的專制王朝,建立共和政府,開啟了一個新的紀元。其次,清王朝是由我國少數民族滿族所建立的王朝。然而,滿族僅佔中國大陸總人口(1990年)的0.87%,故辛亥革命也結束了我國極少數民族-滿族的統治,使政權移轉到佔全國人口絕對多數的漢人手中(1990年漢人佔中國大陸總人口的92.0%)。也就是說,辛亥革命使中國成為多數民族統治的國家,符合現代國家內部由多數民族統治的比例原則,提前解決了我國少數民族統治絕對多數人口的內部民族矛盾,即使中國未來避免了少數民族與多數民族間的激烈權力鬥爭。第三、辛亥革命使清朝覆亡,也使得持續260餘年的中央政府解體,中央威權蕩然,群雄並起,中國陷於長期的內亂,甚至形成某些省份及滿州、蒙古、西藏等地陷於實質準分離狀態。

  台士西望故國,肯定辛亥革命,認為不能免此變亂  

  對於故國發生此一劃時代的辛亥革命及其衍生的民族矛盾動亂,門閥冠絕全台引領日據非武裝抗日運動的霧峰林家林獻堂認為,“彼舊政府(指清廷)始不足以圖存,即存亦非民福,…此番禍福相倚,無論中國興亡皆不能免此一度變亂”,但對辛亥革命引發的民族矛盾則深以憂,“惟慮民氣方張,國基未固,藏人首謀獨立,满、蒙諸侯,必有繼而起者,以鞭長莫及之勢,迫狡焉思啟之雄,枝葉既披,危及根本,朽索不馭,瓦解將成,則後有聖智,恐難為力已”“故國至今未定,比聞河西隴坻皆有異議,黨人內訌之聲騰於中外,此真負荷之深憂也”。對民國前途,林獻堂“海天萬里,時聞好音,則雖身墜泥犁(胡語音譯、譯地獄),猶當西望軒眉,以成一笑”

  民國肇建、五族一家、止痛療傷  

  面對辛亥革命所衍生的內部民族矛盾,當時最迫切的就是止痛療傷,為彌補滿漢裂痕及其他民族矛盾。孫中山先生立即修正其政治主張,提出一系列民族融和論述,在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大總統孫文宣言書>中他宣示“合漢、滿、蒙、回、藏諸地為一國,即合漢、滿、蒙、回、藏諸族為一人,是曰民族之統一”。2月28日<臨時大總統布告國民消融意見蠲除畛域文>續聲言“中華民國之建設,專為擁護億兆國民之自由權利,合漢、滿、蒙、回、藏為一家,相與和衷共濟,…,而今而后,務當消融意見,蠲除畛域,以營私為無利,以公益為當謀,增祖國之榮光,造國民之幸福”。3月11日,<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更具體規定“中華民國人民一律平等,無種族、階級、宗教之區別”。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