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2016經濟的亮點與難點

http://www.CRNTT.com   2016-01-27 08:09:36  


 
  四大經濟難點待解

  文章指出,機遇與挑戰同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諸多措施能否切實落實,還需面對如下挑戰:

  第一,全球經濟疲軟與美聯儲貨幣政策不確定增加了防範金融風險的難度。

  2016年海外經濟的不確定性空前加大,體現在:一是美聯儲危機之後首次加息,但考慮到美國製造業表現不佳,非能源貿易逆差高於危機之前,經濟復甦前景的不確定性影響美聯儲貨幣政策收緊步伐,增加變數;二是全球大宗商品價格下跌帶來通縮壓力。作為全球經濟晴雨表的BDI指數跌至478,創1985年1月該指數創建以來最低水平,既預示全球經濟困境,也表明歐洲日本抗通縮的形勢仍然相當嚴峻;三是新興市場國家危機重重,貨幣大幅貶值,巴西、俄羅斯更是重災區,陷入經濟衰退。

  從這個意義而言,2016年全球經濟的整體困境並不比金融危機時樂觀,金融市場動蕩局面也未見得輕鬆。這不僅意味著在新興市場需求疲軟,美國需求復甦難以彌補缺口的局面下,2016年中國出口形勢會比2015年更嚴峻,更意味著中國經濟仍將面臨外匯市場動蕩與資本項目流出的雙重壓力。此外,考慮到國內銀行不良貸款率上升,如何既壓縮產能、去杠杆,又能在資本項目開放不斷推進的條件下,防範資金流出與海外動蕩對中國金融安全的衝擊,這或是2016年決策者面對的最大考驗。

  第二,如何協調諸多任務在實施中可能存在的矛盾?

  2016年經濟工作的五大任務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杆、降成本、補短板是平衡穩增長與調結構的理想願景。其中,去產能與去杠杆不可避免地會對經濟造成衝擊,而去庫存、降成本、補短板又是試圖避免衝擊過大,支持增長不至於失速的舉措。但根據以往經驗,理想情況在落實過程中必將面臨不少難點與困境。

  以產能過剩為例,“去產能”位列五大任務之首。但毫無疑問,無論是去產能,還是去杠杆,都已困擾中國經濟多年。在經濟下滑階段,切實落實必將對增長造成打擊,而這種陣痛決策層是否準備好承受?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通告中提到,考慮到失業安置問題,提倡多兼並重組,少破產,是一種平衡思維,但也面臨理想狀態推進的不確定性。試想在市場條件下,僵屍企業財務狀況若已達到破產境地,反而要求兼並重組,又如何操作?由誰出面?倘若任務又會落到國企肩上,是否有違於國企改革初衷?

  第三,制度創新能否實質推進?

  供給端改革關鍵在於制度創新,其實與三中全會的核心思想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一脈相承。為何有此判斷,原因在於追溯困擾當前中國經濟領域的諸多難點與矛盾,歸納總結下來,無外乎以下三方面關係尚未理順:

  第一,中央與地方利益存在博弈。正如上文多次所談,房地產去庫存需要地方政府資金,但如今財稅改革在理順財權與事權方面進展緩慢,地方財政捉襟見肘如何加大支出?考慮到官員考核與激勵機制轉變,當前地方政府不作為現象也是屢見不鮮。

  第二,各利益部門之間存在博弈。例如,當前“一行三會”目標差異化不利於防範金融風險與金融監管改革;落實稅制改革方面,財政部與稅務總局常無法達成一致意見;項目審批方面,發改委與財政部之間也同樣存在財權、事權和審批權不統一的現象。因此,避免內部損耗導致改革空轉,需要破除部門利益,從頂層設計的角度做出安排。

  第三,政府與市場主體之間的博弈。例如,早前政府寄予厚望的PPP,之所以推進緩慢,與民營資本擔憂政府既做裁判員又做運動員的傳統做法密切相關;而補齊軟硬基礎設施短板,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能否通過行政體制改革營造出合適的土壤。同時,只有通過營造公平的競爭環境、規範的法治氛圍,以及制定適宜的標準,市場主體才有足夠的動力實施創新。

  毫無疑問,制度改革從上述角度有所突破並非易事,需要更大的改革決心。

  第四,推進改革的節奏如何拿捏?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深化國企、財稅、金融、社保醫療改革。筆者以為拿捏改革節奏,平衡改革與其他政策目標的衝突亦頗具挑戰性。

  國企改革方面,會議提出推進國有資本運營公司,有意效仿新加坡淡馬錫模式提升國有企業競爭力。而新加坡模式國有資本運營公司的成功在於著眼財務投資,政府並不直接干預企業運營、人事制度;國有資本更是以財務回報為主要標準可進可退。在中國,既想要引入市場化力量提升效率,又要兼顧國企內部黨管幹部原則,完成國有企業做大做強做優的政治要求,強化國企控制力,難度不小。

  2016年財稅改革的要點之一在於完善地方稅體系。在營改增之後,作為地方稅主要稅種的營業稅逐步退出歷史舞台,為地方政府找到穩定的新稅基迫在眉睫。房地產稅是許多國家地方稅的主要稅種,也符合地方政府激勵相容原理,本應是完善地方稅的主力品種。但是,當前中國大多數城市房地產庫存偏高,房產價格或影響金融穩定的局面下,房地產稅改革何去何從,短期內恐怕難有定論。

  金融改革方面全會要求建立融資功能完備的證券市場。打通股權融資渠道無疑將助力中國金融去杠杆,也有利於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IPO註冊制改革目前已經箭在弦上。但是中國的投資者大多為個人投資者,炒差炒新積習已久,大量股票估值水平顯著高於成熟市場類似股票。註冊制改革之後新股大幅擴容將嚴重打擊投資者信心,反而不利於提升直接融資水平。但是如果繼續維持政府對於新股發行節奏的管控,又違背註冊制初衷。改革節奏的拿捏更需要尋求多方面因素的平衡。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