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提高供給能力是做強製造業關鍵

http://www.CRNTT.com   2016-04-15 07:13:22  


 
  新形勢下打造製造強國的任務艱巨而緊迫

  文章指出,1。做強製造業是新形勢下實現“強國夢”的必由之路

  實現中國從製造大國向製造強國轉變,是黨中央、國務院站在增強中國綜合國力、提升國際競爭力、保障國家安全的戰略高度做出的重大戰略部署。其核心是加快推進製造業創新發展、提質增效,實現從製造大國向製造強國轉變。

  目前,全球製造業分工格局和發展方式正在發生深刻變革,比較優勢動態變化加速了全球製造格局的調整,出現高端領域向發達國家“回流”、中低端領域向發展中國家“分流”的局面,使得中國製造業發展的外部形勢發生深刻變化。

  製造業是創新的主戰場,是保持國家競爭實力和創新活力的重要源泉。大力發展製造業,對中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經濟轉型升級、實現百年強國夢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必須堅持發展製造業的決心和信心不動搖,通過製造業創新升級,鑄就更加堅實的強國之基。

  2。製造業在經濟中的地位決定了必須做強製造業

  製造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是工業化和現代化的主導力量,是國家安全和人民幸福的物質保障,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綜合經濟實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標誌。歷史證明,每一次製造技術與裝備的重大突破,都深刻影響了世界強國的競爭格局,製造業的興衰印證了世界強國的興衰。

  實踐也證明,製造業是創新的主戰場,是保持國家競爭實力和創新活力的重要源泉。中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強大的製造強國戰略。沒有強大的製造業,國家就難以從大國走向強國,特別是全球經濟結構正經歷深刻調整,發達國家紛紛實施“再工業化”和“製造業回歸”戰略,與中國形成較為激烈的競爭,中國製造業面臨“前堵後追”的雙重擠壓,因此,確立“製造強國”戰略尤為緊迫。

  3. 形勢倒逼重塑製造業競爭新優勢

  當前,世界經濟和產業格局正處於大調整、大變革和大發展的新的歷史時期,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仍在持續,經濟復甦緩慢,發展的不確定因素增多,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醞釀新突破,發達國家紛紛實施“再工業化”戰略,強化製造業創新。

  相比之下,中國製造業發展已經站到了“由大變強”新的歷史起點上,正在進入增速調整、結構調整以及發展動力調整的時期,建設製造強國的任務艱巨而緊迫。如能加快推進,就能推動中國製造業走上良性發展軌道;如果行動遲緩,不僅資源環境難以承載,而且會錯失重要的戰略機遇期。因此,必須積極創造有利條件,著力解決突出矛盾和問題,促進工業結構整體優化升級,加快實現中國製造業由大變強的轉變。

  4。消費升級、培育新供給、新動力需要做大做強製造業

  目前,中國新舊供給結構仍處於失衡狀態,新供給不足,老供給過剩。以消費升級引領產業升級,以供給創新滿足並創造消費需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做大做強製造業一是有利於更好滿足居民消費需求、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符合發展的根本目的,可以使發展成果更多體現為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和國民福利的改善。

  二是有利於加快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實現經濟提質增效,最大限度地提高投資和創新的有效性、優化產業結構、提升產業競爭力和附加值,實現更有質量和效益的增長。

  三是有利於暢通經濟良性循環體系、構建穩定增長長效機制,有助於充分激發市場活力和創造力,實現潛在需求向現實增長動力的有效轉換,為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保障。

  創新並擴大有效供給,繼續做大做強製造業

  文章認為,從總體上判斷,未來十年中國製造業發展面臨的挑戰巨大,機遇也前所未有,但機遇大於挑戰。必須牢牢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與中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形成歷史性交匯的戰略機遇期,審慎應對、前瞻部署,堅定不移推進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創新並擴大有效供給,努力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塑造國際競爭新優勢,搶占製造業的未來發展先機。

  1。提高創新能力,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跨國公司

  要著眼長遠,充分利用市場環境趨緊形成的倒逼機制,加快轉變外貿發展方式,培育外貿競爭新優勢,要由以勞動密集型為主的產業結構向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的產業結構轉變,擴大高新技術產業的外向程度,大力培育自主品牌,重視營銷網絡和研發設計,由“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轉變。要大力改革國有大型企業,增強其創新動力,將其改造成為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跨國公司。要改革行業准入制度,大力支持民營企業進入資本技術密集產業,扶持其開展國際化經營,提升其國際競爭力。

  2。抓住工業革命新機遇,推進供給機制創新

  目前,要借鑒其他國家的經濟政策調整經驗,推進供給機制創新。

  一是政策創新,主要是政府簡政放權、消除壟斷、降低稅負與要素成本,激勵創業,從而增加生產,促進競爭,降低成本,消化刺激政策可能引發的通貨膨脹,同時又能提高就業、增加居民收入,促進消費。

  二是技術創新,尤其是開發新產品、發展新產業,升級產品功能,激活生產與居民新消費需求,帶動產業轉型升級,促進經濟發展。

  三是生產方式與業態創新,如生產物聯化智能化、工業機器人、3D打印、消費互聯網 、產業互聯網、產業鏈互聯網等,提高生產——流通——消費的效率,降低成本、更貼近消費者,促進差異化競爭,激活多樣化的消費需求。

  四是產業組織創新,在新經濟常態下,要重視專業化分工協作,可以借鑒吸收德國 、韓國的產業組織模式,大企業重點致力於研發與新產品開發、品牌營銷,生產加工主要由中小企業完成,形成協作密切的中心-衛星體系。同時,大企業之間通過各種戰略聯盟,加強合作。

  五是制度創新。目前中國城鄉二元土地制度造成市場分割,而30-70年的土地使用權制度也形成了各種房地產市場區隔,對房地產業的長遠發展形成障礙,亟須在農村土地制度與商品住宅用地年限等方面有所創新突破,從而為商品住宅與其他房地產的消費需求提供穩定的土地制度保障。

  3。創新並擴大有效供給

  供需結構不匹配、產業低水平重複過剩與高品質產品短缺並存是中國當前存在的一個突出結構性問題。更好滿足和創造消費需求,必須緊緊圍繞消費升級需求,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

  一是推動供給結構優化。既要瞄准國際標準和細分市場需求,改造提升傳統產業,鼓勵和引導企業加快產品服務升級;也要順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趨勢,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 ;還要大力發展服務於產業轉型升級的生產性服務業和貼近人民群眾生活、需求潛力大、帶動力強的生活性服務業。

  二是營造有利於創新創業的良好環境。加強政策系統集成,構建產業鏈、創新鏈與服務鏈協同發展支持體系,打造若干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創業創新中心。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