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齊短板”推動創新大國向創新強國轉變 | |
http://www.CRNTT.com 2016-08-22 07:31:32 |
中國網發表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李長安文章稱,現代經濟學已經從多個角度的分析得出了同樣一個結論,那就是創新是一國取得長期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經過多年的努力,中國已經由過去的創新弱國成為了創新大國,並正在向創新強國的道路上大步邁進。“十一五”時期,中國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不到50%,“十二五”時期已經增長到55.3%,預計到“十三五”期末貢獻率將突破60%,進一步縮小與發達國家平均70%左右的差距。 從今年的創新指標當中我們可以欣喜地發現,中國有多項指標已經躍居世界第一,比如高科技出口占全部出口比重、知識型員工數量、15歲青少年能力(閱讀、數學與科學)評估、公司培訓等10項指標中全球居首。當然,這些成績的取得,離不開科技投入的高速增長。據統計,2015年全國研發經費投入總量為1.4萬億元,比2012年增長38.1%,年均增長11.4%;從國際比較來看,中國研發經費繼2010年超過德國之後,2013年又超過日本,目前中國已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研發經費投入國家。 文章指出,我們也必須清醒地看到,中國的創新還面臨著不少的困難和問題。具體來說,存在三大“短板”:一是創新監管環境有待加強。對知識產權保護力度不夠,對盜版打擊不力,使得創新活動得不到應有的回報,削弱創新的動力;二是科技成果轉化率較低。大量的科技成果無法與市場對接,高校科技論文只重視數量不重視質量等;三是民營企業創新能力降低。民營企業作為佔中國全部企業90%以上的“大頭”,但在創新活動中難言“主力軍”。特別是在當前經濟下行壓力不斷增大的情況下,民間投資增速大幅下降,導致創新投入嚴重不足的問題十分突出。還有一些民營企業習慣經濟高速增長時期“投資兩三年就見回報”、“賺快錢”的思維模式,缺乏長遠投資意識,對創新可持續發展形成了制約。 文章認為,鞏固和推動中國創新活動的進一步發展,必須採取多種措施補齊這些“短板”。這包括一方面政府要高度重視創業環境的優化和提升,在依法治國的背景下,強化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加大盜版侵權等違法違規活動的成本。另一方面要在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下大力氣。既要盡快確立企業創新的主體地位,又要改變高校科研機構科研評價的方法,從重數量向重質量、重轉化轉變。此外,不斷提高民營企業創新的意願,構築鼓勵和支持民營企業創新活動的政策支持體系。而企業家自身也要轉變觀念,從注重短期效益轉向以科技創新為支撐的長期發展。只有如此,中國的創新活動才能更加蓬勃開展,而“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轉變的時間也才能夠大大縮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