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張寶蓉:未來兩岸青年交流該如何發展?

http://www.CRNTT.com   2016-09-14 00:11:12  


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兩岸關係研究所所長張寶蓉(中評社 臧涵攝)
  中評社香港9月14日電(記者 臧涵)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兩岸關係研究所所長張寶蓉近日參加“反對‘台獨’、維護和平發展——兩岸學者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150周年”研討會時表示,台灣青年的身份認同已經發生了從混合身份認同到單一身份認同的轉變。台灣青年的“台灣人”身份認同中所蘊含的民族和種族概念逐漸消解,進而被“族群”所取代,在這樣的文化身份建構下,原住民逐漸成為台灣族群文化的重要標識,並成為台灣的重要資產。

  近幾年來,順應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大趨勢,兩岸青年交流不論是廣度還是深度都有巨大飛躍,兩岸青年交流呈現出大開放、大發展、大合作的良好態勢,“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助力、青年參與”的協同交流合作格局初步形成。

  尤其是中國大陸方面,張寶蓉認為,始終秉持積極主動態度,通過研擬出台系列規範性和鼓勵性政策,搭建各類兩岸青年交流合作平台,有效地促進兩岸青年尤其是青年專才與青年學生的互動往來,逐漸建構出雙方持續互動的多元溝通管道。

  與此同時,我們也深刻意識到當代台灣政治生態、社會結構、經濟環境、文化政策以及學校教育等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台灣青年的政治認同、集體認知、歷史記憶、話語體系、價值觀念等群體特質也深深地打上了時代的烙印。當代台灣青年認同與群體特質正在或必將對當前及今後一段時間的兩岸交流活動產生較大的影響。

  張寶蓉認為,台灣青年的身份認同已經發生了從混合身份認同到單一身份認同的轉變。
她解釋說,在很長一段時間中,台灣青年群體在強勢與弱勢政治亞文化之間不斷進行自己的集體身份調適,“中國人”、“華人”、“台灣人”等身份認知市場重複迭加,由此產生了或痛苦、焦慮,或希冀、欣悅,抑或糾結、迷茫等複雜的主觀情感體驗。有學者把台灣青年這種獨特的身份認同糾結稱之為混合身份認同。

  但是,張寶蓉說,當下的台灣青年已經形成單一身份認同,即“我是台灣人”的認同,這是一種政治上、文化上、地理上而非民族上的“台灣人”。政治上,“中華民國=台灣”、“中華民國國民=台灣人”已經成為台灣青年的基本政治認知,“中華民國”是與菲律賓、日本、馬來西亞、韓國等同的“獨立國家”。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