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譚華孚:大陸可考慮在特定地區開放臉書

http://www.CRNTT.com   2016-10-07 00:29:47  


福建師範大學傳播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譚華孚(中評社圖片)
  中評社香港10月7日電(記者 黃博寧)福建師範大學傳播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譚華孚日前在世新大學舉辦的“第四屆兩岸文化發展論壇”上以《社會化媒體環境中的兩岸青年認同》為題發言。他表示,要改變兩岸青年群體的國家認同和民意基礎漸行漸遠的格局,大陸方面需要改進的是“傳播”的方式問題,台灣方面需要改進的是“傳承”內涵的問題。

  他認為,大陸需要摒棄官式宣傳和既往傳播的習性,順應新媒體時代傳播與溝通的發展趨勢,在特定的地區(如福建)、特定的範圍(如高校)中開放Twitter、Facebook、WeChat、Youtube等國際通用的社會化媒體平台,使兩岸青年能夠在網路中擁有傳播學上所謂“意義共用空間”,自由地交流意見與觀念。

  另一方面,台灣方面需要改進傳承指向——並非蔡英文執政當局最近所表演的、向原住民道歉之類的政治作秀,而是如實地把作為今天台灣人口主要構成成分的漢民族的歷史、疆域、文化、傳統,透過感性和理性的各種方式告知新世代,俾使新世代確立妥當的文化根基意識。

  他也認為,探討社會化媒體環境中的兩岸青年認同之道,需要研究和探討兩岸青年在社會化媒體上的表意形式和文本形態。這一判斷裡面,包含著三個層面的意義。

  一是,應當重視社會化媒體環境中兩岸青年亞文化中的語言應用問題研究。一般而言,無論哪個國家、民族和社會,青年亞文化都天然地具有對成人文化的某種叛逆性。在今後的施政實踐中,學生和青年群體必然會孕育新的亞文化形態,挑戰新主流政治話語,而青年亞文化中湧現的一些“綠小將”在“審新課綱”中被現執政當局吸納之後,也將會被新起的青年亞文化運動所切割和揚棄。

  二是,應當注重兩岸交流中非正式的語言應用活動的研究。“帝吧遠征facebook”事件中的語言交流,是一種遠離正式文本的語言應用活動。官方說詞和長輩們的所無法做到的戲謔、反諷、米姆式表達方式,是完全由青年線民掌控的表意形式,這種青年人自己採用他們特有的表達方式進行交流與溝通的做法,實際上效果頗好。即使期間吵架,即使發生了激烈的爭論,也在客觀上增進了兩岸青年的相互認知和情感聯繫——一個頗有意味的案例是,一對分片兩岸、兩個不同營壘的異性青年之間,竟互留通訊方式,開啟了事件之外的個人交流。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