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殷存毅答中評:兩岸經濟融合首要解決的問題

http://www.CRNTT.com   2016-11-04 00:35:39  


清華大學台灣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殷存毅(中評社 束沐攝)
  中評社北京11月4日電(記者 束沐)參加兩岸和平發展論壇經濟組討論的清華大學台灣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殷存毅在會議間隙接受中評社記者採訪時表示,習近平總書記在與洪秀柱會面中提到了兩岸經濟融合發展,首先會涉及到提供給台灣同胞“國民待遇”的問題,這就需要接下來進行制度變革。此外,殷存毅在論壇發言中也指出,由於面臨兩岸制度化協商停擺,今後兩岸經貿合作可以以非官方、非正式的路徑展開。

  從互補到融合 兩岸經濟合作模式轉變

  殷存毅對中評社表示,習近平總書記談到要促進兩岸經濟融合發展。“和原來我們強調的互補相比,所謂的融合發展,就不僅僅是簡單的互補了”,他介紹,互補是基於貿易的要素資源的互補,而融合是更高一個層面的水平,比如兩岸在產業鏈、供應鏈上形成一個體系,這比取長補短的互補發展更加深化了。

  “如果是這樣,就涉及到一個首當其衝的問題,我們對台灣的企業家和相關的人才資源怎麼對待?”殷存毅表示,如果要按照兩岸一家人來對待,也就以所謂“國民待遇”的標準對待,那麼以前那些的針對台商的准入門檻就要做重新考慮,“因為原來強調互補,台灣還是享受外資地位,如果要講究融合,那可能就要提出‘國民待遇’,真的要實現兩岸是一家”。殷存毅指出,這就需要進行一些制度變革。

  制度化合作停擺 民間合作可以發揮作用

  在隨後的論壇發言中,殷存毅對兩岸經濟“融合發展”做了更詳細的闡述。他指出,兩岸傳統的經貿互補結構,隨著大陸崛起發生了變化,即兩岸的禀賦結構發生了變化。他認為,兩岸經濟合作不再僅僅是以代工為基礎的加工製造業的合作,“大陸有很多要素資源,再加上台灣的資本技術人力資源,我叫做2.0的結構性合作”。殷存毅指出,資本和技術是大陸的新的禀賦優勢。

  “在這個結構下,兩岸的深化經濟產業合作,制度的支持是兩岸合作的關鍵”,殷存毅表示,根據理論,制度支持分為兩個場面,第一是正式制度層面,如協議、系統,這是以政治基礎為條件,第二是非制度層面,包括企業與產業組織的互動。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