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潘錫堂:文化交流締造兩岸雙贏新機

http://www.CRNTT.com   2016-11-23 00:10:00  


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教授、海峽兩岸學術文化交流協會副理事長潘錫堂(攝影:蘭忠偉)
  中評社北京11月23日電(記者 蘭忠偉)第二屆中華文化論壇昨日在北京大學舉行,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教授、海峽兩岸學術文化交流協會副理事長潘錫堂在論壇上發表題為“從文化交流論如何締造中華文化的兩岸雙贏新機”的報告。

  潘錫堂指出,中華文化是兩岸同胞共同的寶貴財富,也是維繫兩岸關係根基的重要紐帶。在兩岸三通之後,更重要的是實現心靈的溝通,深化感情的融合。因為,文化的交流要比其他任何領域的交流都更為深刻,更為長久。只有不失時機地推進和深化兩岸文化交流與合作,兩岸關係的基礎才能在今後的道路上經受風雨的考驗。

  潘錫堂表示,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兩岸同胞根脈相連,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和靈魂。弘揚中華文化優秀傳統,構建兩岸同胞共同精神家園,促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是海內外中華兒女義不容辭的責任。

  全文如下:

  一、合編中華語文大辭典 開創兩岸雙贏

  馬英九於2009年6月倡議兩岸民間合編“中華大辭典”,建議將正體、簡體兩種字詞語彙陳列比較,以利兩岸互動, 大陸對此表示歡迎。時任中共國台辦發言人的範麗青在例行記者會上說,隨著兩岸交流和人員往來日益頻繁,為使兩岸民眾在文化、文字之使用更方便交流,大陸贊成兩岸專家學者透過民間的方式,合作編纂“中華大辭典”,把存在差異的詞彙比較陳列,供兩岸、港澳地區及海外華人學習使用。兩岸民間合作編纂“中華語文大辭典”,已成為加強兩岸文化交流合作及共同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的重要一環,其意涵實不容小覷。

  眾所周知,文字是人類文明進化的重要指標,任何一個文字體系都是經過無數歲月的焠煉與鑄造,累積了無數先人的智慧結晶,才能形塑出獨特的文化資產,透過文字的力量穿越時空的限制,傳衍至後人,讓後代子孫可以領略先人史事,感通先人的智慧與理念,並且拓展到其他地區,感染其他民族,伸展文化的領域。

  兩岸同胞同文同種,講的是相同語言,使用的都是相同的文字,不同的是大陸對部分漢字進行整理與簡化,大陸並沒有廢除正體字,正體字在一定範圍內繼續使用。根據統計,現在使用簡體字的地區,以大陸、新加坡為主,估計使用者約有13億多人,台、港、澳則用正體字,總計約3千多萬人。當前兩岸關係緩和,加強交流又是兩岸雙方一致的共識,因此在兩岸文字方面深入探討與強化合作,諸如共同編纂“中華語文大辭典”之舉,實有其必要性。

  事實上,正體字與簡體字,均淵源自中華文化傳統,皆是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二者都各具特色、也各有其優點。先就正體字而言,正體字的發展起源,是根據“六書”而造字,也就是象形、指事、會意、假借等六種原理,每一個字都是有所本,因此,可以望字思義,容易理解。初學者或許會覺得筆劃複雜,不易學習;但學會了以後,一通百通,運用自如。再就遣詞而論,當代人只要通曉正體字,即可輕易進入一千三百年前,唐朝詩仙李白的意境,感受與古聖先賢超時空對話的氣概。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