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 
中評智庫:台灣青年政治意識面向及生成

http://www.CRNTT.com   2016-12-04 00:31:45  


 
  (六)政府行為

  這一層面上的政治意識主要是指公民對政府的施政作為或處理問題能力的一種認識。政府行為影響政治意識的形成,也直接影響民眾對政府的好感度、支持率、滿意度的高低。倘若政府行為符合社會公眾期待,那麼政治意識自然是有利於執政當局繼續在位,倘若政治行為與社會期待漸行漸遠甚至是背道而馳,那麼政治意識就會朝著不利於執政當局的方向發展。評判政府行為的標準主要有三:公共政策是否正確,司法是否公正獨立,政商關係是否正常。

  根據2012年10月的民調數據顯示,馬當局的之所以民意低迷,主要是因為政策錯誤或反覆以致浪費納稅人的錢,導致民眾極為反感,尤是20至49歲、或高中職以上教育程度民眾,超過九成作此表示。當詢問民眾目前政府仍有不當作為中(選項共七項),政府高層濫用權力以72.4%的選擇率高居榜首,選擇性辦案(67.0%)、有政治介入檢調機關辦案(66.8%)緊隨之後,交叉分析發現20至39歲民眾認為當前政府有該7項情形的比率最高,在六成三至八成五之間。政商關係方面,有超過8成5的民眾(20歲至49歲)認為商界會干預公共政策的制定,且有九成左右的民眾(20歲至59歲)認為會因此產生特權。顯而易見,政府信任度滑落正是民眾對政府行為的不當所表達出的不滿。

  (七)身份認同

  身份認同一般被用來區分我群與他者之間的關係。身份認同一般指涉的是一個群體或集體的身份。只有在群體或集體中,其下的成員才具有身份,也才具有身份認同。

  眾所周知,兩岸自1949年分離分治已逾66年,各自在不同的政治制度、意識形態和社會文化的指導下生成了一種不同於對方的群體文化,因此,身份認同便成為了刻意區別兩岸的一種類似天然的成分。根據2014年8月下旬的調查數據顯示,當詢問民眾對所屬身分的多元認同,在逐一提示且不限項復選時的回答為:台灣人96.9%、其次“中華民國一分子”87.3%,中華民族一分子76.3%。值得注意的是20至29歲自認是中國人的比率遠遠低於40至59歲民眾,達20個百分點,身分認同存在明顯的世代差異。此外,當詢及民眾希望國際上的媒體對我們“國家”的稱呼是什麼時,台灣(78.9%)、“中華民國”(72.5%)雙雙超過七成二,排在前兩位。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