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陳克明:新南向不是一個單純的經濟政策

http://www.CRNTT.com   2017-09-02 00:06:14  


 
  就經濟而言,由於台灣的外部經濟環境發生很大的變化,似乎為蔡當局推行“新南向政策”提供可行性依據。客觀地說,作為外向型經濟的台灣需要尋求外部發展的支撐點,除大陸以外東南亞應該是最為理想的區域,這包括東南亞是傳統的華僑集聚地,有著相近的文化和生活消費習慣,台商在這裡也有投資、經營的基礎和經驗,自10+1、10+3自由貿易機制開始運行以來,經濟發展迅速,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和良好的市場前景;另一方面,隨著大陸經濟的發展,兩岸之間的經濟發展水平落差大幅度縮小,兩岸經貿關係的“互補性”開始弱化,出現競爭問題,大陸的要素市場的變化也使台灣的傳統產業和中小企業投資大陸和日常經營面臨一些問題和困難,加上近幾年大陸經濟進入結構調整改革,經濟增長速度、外貿出口放緩等,都似乎給了台灣當局推行“新南向政策”有比較充足的理由。
 
  那麼,“新南向政策”能成為台灣經濟未來發展新的支撐點嗎?當然,首先是這個支撐點的內涵是什麼。就台灣對外貿易市場的地位而言,東盟已經占約20%,在台灣的貿易夥伴中僅次於大陸市場,應該說也是一個規模不小的重要的外部市場支撐點了,儘管包括蔡英文本人在內的民進黨執政當局官員多次強調“新南向政策”無意期待東盟市場取代大陸的地位,但民進黨執政當局依然要繼續努力尋求、確立新的支撐點地位,顯然是對20%的比重地位還不滿意,看來是一定要超過對大陸的市場依存度才能成為所謂的新支撐點了,這充分顯現出這項經濟政策的政治意涵。

  事實上,自從民進黨推出所謂的“新南向政策”開始,就受到島內外各方面的批評,首先,要撇開兩岸經貿關係的緊密現狀,置現實於不顧,尋求替代大陸成為台灣外貿出口新的重要市場,就算邏輯上可行,需要有多長時間的過程,這個漫長的過程對台灣經濟有多大的負面影響,是值得認真考慮的,何況大陸現在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世界第一人口大國,正處於高速發展過程,其所具有的市場潛力規模遠不是“新南向”國家所具有的,捨棄這樣的貿易夥伴,尋求替代對象,台灣所要承受的機會成本會是多大是可想而知的,所有的批評都認為此舉乃嚴重違背經濟規律,就和當年的李、扁的“南向政策”一樣,必然失敗。

  其次,大陸的經濟發展水平和產業發展水平對台灣未來經濟發展升級的帶動促進作用是“新南向”國家所不具備的。經過長期的發展建設,大陸已經建立了相對完整的工業體系,在巨大的市場潛力和研發能力的支持下,正在雄心勃勃地實施“中國製造2025”計劃,並通過其發達的貿易和對外關係與發達國家的製造業和世界市場連接,已經展現出巨大的製造能力和水平,這是“新南向”國家所沒有的。我們知道,產業轉型升級問題是長期困擾台灣經濟發展的重大問題,台灣的新興主導產業的發展必須依賴於外部市場、技術研發和原材料及關鍵原輔配件等外部上、中、下游產業的支持,通過兩岸產業合作的轉型升級,大陸的市場、完善的工業體系和較強的研發能力,完全可以成為台灣新興主導產業發展的外部支撐,不僅如此,台灣完全可以利用兩岸經濟的緊密融合和產業合作的不斷深化和優化,通過兩岸產業鏈作用,可以強化台灣新興主導產業與島內其它產業之間的關係,克服台灣新興主導產業發展中的“飛地效應”,從根本上解決台灣“淺碟型經濟”對產業轉型升級的制約,實現永續發展,這些都是“新南向”國家所無法做到的,更何況在大陸還有文化、語言及血緣關係等人文地理條件優勢。

  反過來,“新南向”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和投資環境大致相當於大陸1990年代的水平狀態,應該也還是台灣中小企業和傳統產業的較為理想的發展投資地,從這個意義上說,“新南向”國家對這些台灣企業的向外發展是有一定價值的,但僅此而已,我們注意到,由於近些年來,台灣經濟狀態不佳,具有對外投資的大企業已經為數不多了,尚有能力的企業又都把投資注意力和資金放在大陸和美國等主要方向上,願意並有能力投向“新南向”國家的大企業寥寥無幾,或者說不多,未來傳統型中小企業可能會是“新南向”的絕對主力,包括在大陸已多年但面對大陸要素市場變化而遭遇困難的許多勞動密集型企業,因為“新南向”國家的土地、勞動要素價格水平狀態確實適合這些企業在那裡生存,但是,這也只是解決了台灣經濟轉型升級中的傳統產業的轉移過渡問題,與新興主導產業的培育發展沒有直接的關係和作用,因此,我認為“新南向”並不具備所謂“新支撐”作用和意義,難以成為台灣經濟未來發展的“成長之翼”。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