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中評智庫:蔡英文兩岸政策論述能突破困境嗎

http://www.CRNTT.com   2017-09-16 00:08:54  


 
  大陸當局對台外交活動空間壓制,往往適得其反產生雙面刃效果。一方面框住台灣避免滑向法理“台獨”;但另一方面也導致台灣民眾對大陸敵意升高,及台灣人認同攀升。換言之,對台政策“硬的更硬”做法,促動“台獨”更為激進主義的揚升,但尚不致敢公開宣佈獨立。但對台外交的壓制,也會刺激台灣民眾對大陸反感。例如國民黨政府雖奉行“一中原則”,但1990年台沙斷交、1992年台韓斷交、1997年台非斷交,皆是台灣民眾對大陸敵意高升時期;同時1996年對台飛彈試射,首次台灣人認同高於中國人認同。如此要營造“兩岸一家親”及心靈契合、兩岸命運共同體,勢必困難重重。

  鑒於最近台灣外交困境,扁政府時期的前“行政院長”游錫堃表示,“當“中華民國”的‘邦交國’少之又少時,‘台灣’的‘邦交國’就會出現。”這意謂“中華民國”的“邦交國”變少並無所謂、也不必擔心,自然國際上就會出現願意跟台灣“建交”的國家。這樣政策思維邏輯極具跳躍性,當以“中華民國”名義參與國際空間困難重重,就會促動獨派採行以台灣名義參與國際組織,及追求法理“獨立”與正常“國家”目標。但國際強權政治運作的現實顯示,並不會因變更“國號”增加外交空間;認為變更“國號”就有國家願意與台灣“建交”的設想,恐怕過於樂觀。

  獨派認為台灣要成為正常“國家”,關鍵包括制訂台灣“憲法”、“國家”正名“憲法”化、以台灣名義參加聯合國。這些論點直接挑戰蔡政府兩岸政策論述,試圖將“中華民國憲法”、維持兩岸現狀,轉換成台灣新“憲法”、國家正名“憲法”化改變現狀。一旦從中間溫和路線走向激進挑釁路線,兩岸關係陷入熱對抗;蔡英文若偏離維持現狀承諾,難以獲取中間選民信任,選票無法極大化,不僅無法繼續順遂執政也難以再度取得政權。

  大陸當局對台政策:反獨與促統

  大陸對台政策具有“硬的更硬、軟的更軟”特徵。在“硬的更硬”方面,體現原則的堅定性,以“九二共識”堅壁清野的區分製造對立面,區隔藍綠政黨、地方政府、愛國/綠色台商企業及愛國/綠色藝人等,這固然有效區分對台政策的標的群體,但也創造兩岸諸多領域的更多衝突;甚至刺激台灣內部政黨對立、族群衝突及國族認同紛亂。例如,在兩岸城市交流方面,參與滬台雙城論壇,但拒絕參與高雄港灣城市交流;與泛藍執政八縣市交流,拒絕與泛綠執政縣市交流。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