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中評智庫:兩岸一家親內涵與路徑

http://www.CRNTT.com   2018-04-01 00:19:12  


 
  從兩岸關係發展的狀況看,從衝突到和解,再由和解到衝突,似乎已成為兩岸不可逆轉的發展狀況和互動模式。2008年以來,原本借由和解,進步到對“兩岸命運共同體”的期待,卻因為台灣地區執政黨的更迭,又回到“冷對抗”狀態。建構“兩岸命運共同體”的價值推手,似乎又難有進展。合作與對抗雙重性格下的兩岸關係,游離於“對抗”與“合作”之間,既無深度觸及完全對抗底線,也無真正的合作盛世的出現。目前,兩岸關係從2008年以來的“競爭性的合作”發展成為“競爭性的對抗”。

  從當前兩岸關係變局的根源和實質看,台灣走到目前這一步,絕非所謂的“台灣民意”選擇。糾其根源,正如馬克思說的:“統治階級的思想在每一時代都是佔統治地位的思想。這就是說,一個階級是社會上佔統治地位的物質力量,同時也是社會上佔統治地位的精神力量。”今天日益上升的所謂“台獨民意”,正是其“統治階級的思想”和“佔統治地位的物質力量”在台灣推行“台獨”政策的掩蓋形式與結果。宛如日劇時期製造出的“親日民意”,蔣介石統治下製造出的“反攻大陸民意”。如今,在“台獨派”全面掌控台灣的局勢下,出現所謂“台獨民意”也就不足為奇了。從當前兩岸關係變局的實質看,當前,盤踞、鼓噪並日益上升的所謂“台獨民意”說,實質上是“統治階級的思想”和“佔統治地位的物質力量”在台灣推行“台獨”政策的掩蓋形式。

  毫無疑問,2016年台灣政黨輪替,重返執政的民進黨,拒絕承認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兩岸陷入“冷對抗”。放任“冷對抗”的結果,是不斷裂解“兩岸命運共同體”的形塑。透過兩岸相互依賴平台的建構、建構同元素並促其擴張,培育兩岸同胞共同致力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使命感與擔當感,使個人和集體認同能朝向“認知共同體”價值觀的轉變,並成為兩岸社會間的行為所依據的共同價值觀和價值推手,是當前應當高度重視的問題。

  中華文化的“和與合”思維與真諦,是“和”與“合”的互助文化,而非“利與力”的衝突。習近平一再重申的“兩岸一家親”和“兩岸命運共同體”佈滿合作與互助的思維,並願與台灣同胞一道,加強合作,擴大兩岸經濟文化交流與合作,繼續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是“和合”觀念的傳遞與作用,有益於“兩岸一家親”和“兩岸命運共同體”等合作文化建構,是對諸如孔子的“泛愛眾”思想、孟子的“仁民而愛物”、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不忍人之心,才能有不忍人之政”等中華傳統文化中富涵的“仁愛精神”的詮釋、發展與創新。

   “兩岸一家親”理念深度透析了兩岸關係發展的狀況,看到從衝突到和解,再由和解到衝突,似乎已成為兩岸不可逆轉的發展狀況和互動模式背後蘊含的一股不變的情感,即對“兩岸一家親” 和對建構“兩岸命運共同體” 的共同嚮往與追求。詮釋出了對“要和平、要生存、要幸福、要發展、要尋根”的台灣同胞的真民意的極大關注與投入導向。

  “兩岸一家親”是大陸針對兩岸關係“冷對抗”下對“兩岸命運共同體”不斷裂解趨向的強有力干擾和阻斷。前瞻兩岸未來的合作發展方向,兩岸同胞應攜手共同形塑合作價值觀,建構“兩岸命運共同體”,共同培育踐行“兩岸一家親”理念的價值推手,認知“兩岸命運共同體”建構的重要性和滾滾紅利,共享中華文明的果實,以嶄新姿態重新找到台灣的戰略立足點,與大陸攜手走四方,在合作中分享中華文明的成果,這是兩岸同胞的理性選擇和共同的責任擔當。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