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中評智庫:新時代的兩岸關係能否展現新氣象

http://www.CRNTT.com   2018-06-22 00:33:16  


 
  然而,北京上述對台政策仍具相當局限性,覆蓋面有限,距展現新氣象所需之格局與氣度或仍不足。例如:(一)地方縣市交流部分:前述藍綠縣市交流一刀切的差別歧視政策迄今尚未調整。(二)在登陸與未登陸人口部分:能夠或選擇到對岸發展的人終究只會佔台灣全體人口的少數,許多人或家庭與這項政策並不會產生直接關連或受益。(三)兩岸官方與民間關係:兩岸民間交流持續深化或有助於兩岸經社一體化,但台灣政府畢竟是民選政府,具有一定的社會民意基礎。若兩岸官方關係持續低宕或惡化,如台海緊張情勢再度升高,或如五月有關世衛(WHA)再次成為兩岸衝突議題時,則兩岸民間社會的對立情緒,恐將侵蝕相關對台政策推動成效,亦不利於兩岸關係的長期穩定與發展。

  因此,兩岸關係若要能夠行穩致遠,以往“團結一小撮,打擊一大片”或“爭取少數人,卻得罪多數人”的實踐路徑,是不宜長久的;最終仍須設法揚棄傳統“藍VS綠”及“民VS官”二元對立概念,擺脫過去“以民逼官”、“拉藍打綠”的分化鬥爭心態。以建設性的辯證思維思考更長遠的兩岸關係發展,輔以對照檢視既有政策盲點,未來兩岸關係才有進一步走向真正“和合”的可能。

  最後,回到有關政治基礎問題。台灣方面認為兩岸交流原本不應預設任何的前提;即使北京當局強調相關政治基礎重要性,事實上,若真心想要化解當前兩岸政治僵局,自可以從蔡英文前年就職演說中找到其所關切的“核心意涵”或基礎條件。

  正如民進黨前主席、現任亞太和平研究基金會董事長許信良所言:“兩岸之間其實已經沒有所謂的共同政治基礎問題,只是不同的政治語言而已。”⑥今年2月陸委會副主委林正義表示,“蔡政府其實提到了政治基礎,即表示‘1992年香港會談的歷史事實必須要尊重’;另一個政治基礎是,處理兩岸關係會根據《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和《中華民國憲法》。有人說雙方立場其實已經非常接近。就北京來說,要多瞭解背後的意涵。”⑦

  三、展望兩岸關係的走勢

  去年中共十九大召開以來,有關“2018年是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施‘十三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關鍵一年”⑧這句話在許多重要場合不斷被強調。去年兩岸分別紀念兩岸開放交流三十周年,換言之,今年也是下一個三十年兩岸關係發展的開局之年。

  如果沒有當年的改革開放,中國大陸的發展不可能取得今日的成就,不僅綜合實力大幅增長,戰略自信大幅提升,也改變了全球地緣戰略格局的既有面貌。正如當年兩岸開放交流,也轉變了過去三十年來兩岸關係發展的歷史軌跡。

  此刻,回顧中國大陸“改革開放”的時代意義,不僅在於當年中共內部開明派如何粉碎“四人幫”,更重要的是後續如何消除文革以來所形成的僵化思維及教條主義,打破“兩個凡是”的政治禁錮,提倡“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以及高舉“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理論旗幟,從而開啟近代中國現代化的重要進程。這對我們思考當前兩岸政治僵局,或也能夠得到一些啟示。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