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耿春亞語中評:何為香港最大的問題

http://www.CRNTT.com   2018-07-01 00:07:37  


    
         香港科研優勢明顯 產業化仍待突破

  以創新科技驅動發展,是國家以至全球發展的新趨勢。日前習主席指出要支持香港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引發全港熱議,耿春亞就此指出,香港在創新及科技發展方面確實優勢明顯:

  首先,學術水準高。“香港RESEARCH做的非常好,十幾年前我讀書那會兒水準就相當高,當年國內發篇《Nature》了不得的時候,香港就已經可以發很多篇。”

  其次,香港不缺錢。“香港是一個錢很多的地方,是一個地方資源彙聚的地方。”

  既有優點,問題卻也不少。耿春亞結合自己的教育背景和創業經歷指出,香港科研水準高,但問題在於科研跟產業分離。“科研學術”是陽春白雪,跟“產業落地”完全不同。香港發展科研本身有優勢,但是發展產業沒有優勢。

  科研有政府經費撥款,屬財政在養。“目前看來,從學者到學生到整個平台的質素,都非常好,出了不少成果,相信如果中央‘科研資金過河’,他們會做得更好。”

   “但產業需要市場化,如果教授都能幫企業家把生意做好,那教授也不用做教授了。然而市場化的部分在香港做的不算好。”耿春亞進一步解釋,在香港,很多科技應用都是直接購買國外,本地工業升級轉型乏力,上升空間小,加之不斷尋求廉價的產業轉移,香港不應用新科研技術已成為常態;加之社會風氣僵化守舊,本地人對於新的科研產品認識接受度很低。


         科創產業在香港備受冷落

  說起高科技,港人喜歡跟一句“Hi Tech , 揩嘢,Low Tech 撈嘢”,不願積極投資科技發展。從董建華時代的中藥港到曾蔭權時代把科技踢出三司十二局再到此前泛民拉佈創科局三度難產可見一斑。耿春亞強調,“其實對香港來說,產業發展是最關鍵核心動力;產業發展的核心又是人才問題。涉及到,做產業的人有沒有投資創新科技的意識?又有沒有這樣的資源和能力去做這件事情?”

  耿春亞提到了建立手機螢幕王、,躋身香港十大富豪榜的楊建文從一名普通的技術工到創建伯恩光學廠,從製造簡單的手錶玻璃鏡片,到持續投資研發和不斷產業升級實現手機玻璃面板高新技術的故事。他感歎,年輕人將來就業還是得靠產業發展。特別是對大量基層就業影響範圍廣的新興科技產業,如果繼續封閉,年輕人將來的成長空間真的會很慘。

  “年輕人不能再去做這些勞動密集型產業,包括零售業服務業,因為那些產業收入到達了一定標準就到頭了,標準太高只會容易產生衰退。”他作解釋。

  另一方面,香港不缺錢,資金優勢,國際化優勢,自由度優勢明顯。以內地受限的醫藥創新產業為例,香港本可以憑藉醫療高級設備進口的優勢,自由發揮空間大。但耿春亞指出,香港由於人才資源匱乏,缺少高質素的創新產業的人才,導致醫藥企業在成長期階段遭遇產業瓶頸,後勁不足,無法成熟。“所以核心在人才。比較而言,倒是大陸依靠充足的人才慢慢發展得很好。”他說。

         香港未來可能打造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嗎?

  耿春亞堅信,未來一定有人有機會去做到。但是到底是誰在什麼環境跟機會之下能夠做到沒有人現在能說清楚。

  有人說,香港一直依賴地產金融為支柱是產業多元化的阻礙,耿春亞卻認為,地產金融就好比國內的BAT,很多人覺得他們大到無法摧殘,但說不定十年之後就有人把他們打趴下。

  “也許有一天有人能夠成為香港的科技英雄,就這樣帶動了香港的全民意識。”“杭州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因為有了阿里巴巴,杭州整個創新產業和科技生態完全改變。想當年馬雲開始阿里巴巴在杭州的創業時,互聯網產業主要集聚北京上海,杭州什麼都沒有,那個時候沒有人想到可以在杭州做,但就是因為馬雲的出現和帶動,形成了整個產業鏈。”

  也許香港未來有一天也會出現這樣的事情

  耿春亞認為,現在產業發展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變化,香港的地產跟金融正在走向下坡。“隨著國內開放程度加深,特別是國內金融市場的放開,香港的優勢逐漸減弱。最明顯的也會看到有很多中資金融機構的收入慢慢漸高於外資,有越來越多的人從外資金融機構跳槽到中資金融機構,再跳槽回北京,變化見微知著。”

  “再說地產,本地還有多少地可以做?現在香港地產公司最大的資產都在內地,香港已經沒有空間,沒有新的土地去做開發,最後都只做地產管理,從遭遇瓶頸再到發現瓶蓋……靠炒賣發展的高速期已經過去。”

  以上,耿春亞總結道,“這些都是為什麼香港必須要尋找新動力的原因,但新動力到底從哪裡出來,誰也說不好,也許香港,突然發展出一個非常厲害的生物或者科技公司,帶動了社會進步。”

  他相信會有這種可能性,且堅信。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