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 
中評智庫:世界變局下兩岸關係大勢

http://www.CRNTT.com   2019-01-20 00:22:21  


 
  既然採用新冷戰的說法,就得知道什麼是冷戰(Cold War),須知冷戰並不是美蘇兩國之間的博弈,也不是一成不變的線性運動,而是一場全球範圍內漫長曲折、複雜激烈的較量。冷戰整體上是兩大陣營的對峙,政治上是主義之爭,經濟上各立門戶,軍事上兩大集團對抗。表現形式上有廣闊的對峙地帶和頻繁的危機,常常滑向戰爭邊緣,也有殊死激烈的熱戰,如朝鮮戰爭、越南戰爭和阿富汗戰爭,這些熱戰被稱作代理人戰爭,因為如果對峙的兩大強國直接交戰,必然造成雙方兩敗俱傷。冷戰在演進過程中,還發生過重大變異,西方陣營是法國退出北約,東方陣營則是蘇南、中蘇相繼分道揚鑣。所以,冷戰絕非一個冷字所能道盡的,“冷”是總體特徵,但不是全部內容,局部還是很“熱”的。所以,針對當代國際對抗與冷戰的不同之處,五年前出現了“涼戰”(Cool War)一詞,提出此說者認為,世界進入了“涼戰”時代,“涼戰”是冷戰的延續,其目的是為了在不引發熱戰的情況下不停出擊,同時讓熱戰變得更不可取甚至沒有必要〔7〕。筆者注意到,“涼戰”的界定有範疇上的問題,作為冷戰的延續,它指的是整個時代;作為衝突對抗形式,它與熱戰相對應。可是,如果用“涼戰”時代替代冷戰時代,那麼我們這個時代就不應該出現局部熱戰。正因如此,面對新衝突新對抗可能引發的戰爭,人們才不斷驚呼新冷戰,但又未認真界定過新冷戰,缺乏對它的分析思考。據此筆者認為,新冷戰之說很可能衹是一層一捅就破的“霜幕”,沒有堅實的基礎,不會存在很久。

  (一)世界力量結構不支撐“新冷戰”

  1. 從中俄美關係看問題

  筆者不認為新冷戰會發生,中美、中俄博弈趨於激烈是現實,但全面冷戰是不太可能的。美國的做法客觀上是逼迫俄羅斯與中國結盟,其姿態和動態很像當年驅使美國與中國結盟的蘇聯。儘管中俄結盟不是中國的方針,俄羅斯也不要求中國直接出手幫其對抗美國,但客觀上,中俄全面戰略協作等於形成了對美國的2:1力量對比關係,或者考慮到俄羅斯的經濟實力不濟,綜合起來看也是1.5:1的力量對比。在這樣一對二的較量中,美國顯然沒有優勢。美國《國家利益》2018年5-6月號刊文《美國對陣俄中:歡迎加入第二次冷戰》的結論就是美國必敗。筆者贊同該文做出的美國必敗的結論。美國若長期對陣中俄兩大國,它很可能被消耗成另一個蘇聯,在中美俄三大強國中,美國不會是笑到最後的那一強。其實,最早提出“第二次冷戰”的是俄羅斯人迪米特里·特列寧,他於2014年先後在《衛報》和《外交事務》上發出這一呼聲,促使其產生新冷戰憂慮的是克里米亞危機,顯然他以為克里米亞事件將使美俄重演美蘇冷戰。雖然他的呼聲引起了很多反響,但他預見中的美俄新冷戰沒有發生,而是以西方對俄經濟制裁的形式出現。其後,第二次冷戰或新冷戰的光圈轉向了中美之間。但英國專家馬丁·沃爾夫指出,美國需要認識到,中國擁有巨大的優勢:人口規模、充滿活力的經濟、及其市場對很多國家的重要性。他也指出中國也有很多明顯的弱點,但指望中國投降或像蘇聯那樣消失的想法非常荒唐〔8〕。可見,美國沒有打新冷戰的資本。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