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中評智庫:大陸實力統一模式浮現

http://www.CRNTT.com   2019-05-02 00:04:44  


 
  2016年特朗普就職之後,對於奧巴馬的政策並不滿意,在2017年12月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中,視中國為戰略競爭者,也是國際政治經濟秩序的修正主義者。

  特朗普“戰略競爭”政策的調整,也帶動了美國學界認知的轉向,2018年3月在美國外交事務協會網,貼出庫爾特·坎貝爾(Kurt M. Campbell)和伊萊·拉特納(Ely Ratner)的文章《重新估量中國》指出,1967年尼克森(Richard Nixon)強調對中國大陸採取“誘導變革”,主張“深化商業,外交和文化關係將改變中國內部發展和外部行為的假設一直是美國戰略的基石”。

  這樣的假設正如同艾倫·弗里德伯格教授(Alan Friedberg.pr)所言,“沒有充分認識到向中國這個新興戰略競爭對手開放經濟和社會帶來的風險”。也就是說,長久以來美國對中國的外交政策,基於“將中國逐步自由化並融入由美國主導的現行國際秩序。但中國的實際發展越來越不符合美國政策制定者的預期”。隨後,美國動用了“經濟(溢出貿易的範圍)、技術、軍事、聯盟”四大戰略,跟中國進行一場“戰略競爭”的遊戲。

  特朗普在台灣的議題上,反對奧巴馬“維持現狀的一中政策”,欲突破“一中政策”的自限,取回“一中政策”的話語權,尤其是納瓦羅(Peter Navarro)與博爾頓(John Bolton)都主張變更“一中政策”的內涵,其目的是“以台制中”阻滯“中國大陸發展”,壓制崛起的速度,形成對中國大陸的戰略主動,美國終於將自身放在第一線,化暗為明。

  2016年民進黨重新執政,檢討陳水扁執政的錯誤,選擇了急速進行台灣政府組織、史觀、文化、社會結構的改造,兩岸關係則被置於外交戰略對外關係下進行統籌,拋棄了中美台平衡戰略,選擇“脫中入美”一邊倒向美國的“戰略依賴”,其背後思維乃是欲將時光推回二次大戰結束時期,視台灣國際地位未定,將命運重新交託於美國之手。蔡英文的戰略設計終於跟美國對中國的戰略競爭形成戰略同步,台灣終究還是成為美國的戰略槓桿。

  四、“實力統一”模式的浮現

  兩岸官方關係的相背,美國介入的深化,預言著純粹“和平統一”方式具有過多的理想色彩,統一的時間壓力或令中國大陸難以忍耐;美國介入深化影響兩岸的“政治結構”。

  台灣乘勢配合,誇大軍事力量的安全作用,讓台海戰爭的觸發幾率升高。武力統一不但讓台灣仇恨延續,阻礙中國大陸崛起進程,第三方的美國則取得完全利益。武力統一衹有百害,作為理性的決策者,不會不理解用兵的後果。

  目前,中國大陸國力發展順遂,“實力統一”的第三條路線已經浮現。“和平統一”是一種透過“吸引力”的方式進行,武力統一是透過“強制力”的方式求取,實力統一則是透過一種“威望力”的方式服膺。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